小吃原料: 糜子麵、 紅糖、白糖、糖桂花小吃製作: 將糜子麵洗淨,用涼水浸泡兩小時,瀝淨水,碾成面,再過細籮,即成糜子麵。


茶湯壺內灌滿涼水,燒沸,取碗一個,倒入開水和適量涼水攪和一下,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麵調成麵糊,再用150左右開水將麵糊衝熟,在茶湯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


小吃歷史: 清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中有“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喫茶湯又麵茶”。茶湯,明、清時已盛於北京,明代皇家茶點,民間仿而效之。


明沈德符《野荻編》稱:“京師向有諺語云: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蓋譏名實之不稱也”。說


明此時茶湯在京已有聲譽。清宮光祿寺的御膳房內仍列有茶湯。將炒熟的糜子麵放上紅糖,用滾開的水沖成。與其同類的“油茶”則是用牛油或素油將麵粉炒熟,再加入開水。茶湯和油茶都有所謂的“八寶”之說,其實就是加上山楂條、青紅絲、葡萄乾、核桃仁、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經營此業的多兼營藕粉。


小吃介紹: 舊京,賣茶湯、油茶的有三種形式:


一是挑擔走街串巷的,每逢春秋兩季午後3—4點鐘沿街叫賣。其提前是個紫銅大茶湯壺,壺為雙層,外層加水,裡層燒火,壺底座貯存木炭和一雙火筷子;擔後是個大木桶,掛著水舀子,木桶上放個小屋頂形的長木條,裡面放碗、匙子、糜子麵、油炒麵(油茶)、藉粉,還有一罐紅糖。有買主時,現以小瓷碗將糜子麵或油炒麵用少許開水調好,再到前頭將銅壺搬起,提得高高的一沖,以小銅勺猛攪,待攪成糊狀,遞與顧客。


二是設茶湯攤,多半是在廟會上。其攤案以桐油塗面,長約丈餘,案前設長凳,案上陳放玻璃盒兩個,盒內分數格,盛面、糖和果料。盒後放彩色小碗數十個,小銅勺多把放一罐內,案後支一大紫銅茶湯壺,沸水滾滾,壺蓋、嘴、肚處鑲黃銅花邊和圖案,有案淨、碗潔、壺亮,頗能引人食慾。


三是開設於大街的店鋪,門口以大茶湯壺為招幌,店內設座。每天正、二月代營煮元宵。至於面是用糜子麵熬成的稠粥,盛到碗里後,再用細筷子將事先以炭火或油調稀的芝麻醬,來回往粥上一絲一絲地掄,掄勻掄滿後,再撒上一層芝座鹽兒、乾薑(同姜)粉,確也鹹中有味。此為當年窮苦市民的一種經濟小吃。沖茶湯要技術,茶湯原料也很講究。它要用糜子麵放碗內,用熱水調勻,然後用銅壺的開水沖入碗內衝熟,撒上一層紅糖,中間放一撮白糖。


它的質量要求是,沖得的茶湯把碗反過來朝下,立即下墜,掛在碗邊,用手拍動,鬆軟抖動,不能從碗內掉下。茶湯除用糜子外,還可用白粘高粱磨成粉作為原料,但質量不如用糜子好。兒童喜食茶湯。《故都食物百詠》中有詩為證:“大銅壺裡熾煤柴,白水清湯滾滾開。


一碗衝來能裹腹,香甜最好飽嬰孩。”並附註稱:“茶湯有擺攤者,有挑擔者,其唯一之標識,則大銅壺是也。


此物尚甜,鹹食者殊不見,小兒多喜食之。”茶湯味甜,筋道可口。老北京講究喝前門外的聚元齋和天橋的茶湯李。1997年12月北京天橋茶湯李飲食店製作的茶湯,被中國烹飪協會授予首屆全國中華名小吃稱號。為您推薦幾個當地有名的旅遊景點、古蹟:潭柘寺、中南海、魏太和造像


來源飯菜網,轉載請註明出處(本内容来自饭菜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cai.com/小吃/2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