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與臟之間的關係
   心與肺
  "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的關係,是氣和血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關係。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而氣的輸散分佈也需要血的運載。如果肺氣虛或肺失宣降,會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從而導致血瘀,出現胸悶、心率改變、口唇青紫等症狀體徵。若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液運行不暢,也將影響肺的宣發肅降,出現咳嗽、氣促等臨床表現。
  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血,二者的關係主要表現在血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脾氣旺盛,生血功能正常,則心有所主;而心血充足,則可營養脾氣。血液在體內的循行,一方面要靠心氣的推動,另一方面還要靠脾氣的統攝才不致溢出脈外。如果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脾的運化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出現食慾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反之要是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利,或脾不統血,血液外溢,則可致心血虛,心無所主,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等。
  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心行血功能正常,則血液供應充分,肝有所藏;如果肝藏血功能失常,心無所主,血液運行也會受影響。臨床上常見心血虛與肝血虛同時出現的病例。
  心主神誌,肝主疏泄,人的精神意識和情志與這兩臟均有密切關係。心、肝病變也都可表現為精神、心理活動的異常。比如,肝陽上亢患者既可有頭暈、目眩、煩燥易怒等肝病症狀,又可兼有心悸、失眠等心病表現。 
  心與腎
  心位居於上屬陽,五行屬火;腎位居於下屬陰,五行屬水。在正常情況下心火應當降於腎,以助腎陽溫腎水,使腎水不寒;而腎水則須上濟於心,以資心陰,從而防止心陽過亢。心腎之間的這種正常的相互幫助、相互制約的關係,被稱為"心腎相交"。如果腎水不足,不能滋潤心陰以製約心陽,就會出現心陽過亢,臨床可見心煩、失眠、多夢、遺精等症。若心陽不振,心火不能下溫腎水,使腎水不能化氣,反而上凌於心,則可出現心悸、水腫等症。
  肺與脾
  肺與脾的關係主要涉及氣的生成和津液的輸布代謝兩方面。
  人體之氣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氣和脾胃所運化的水穀之氣所組成。故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運化功能的健強,是人體氣盛的保證。另一方面,津液在體內的輸布代謝主要是由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及脾的運化水液、輸布津液的功能來完成的。肺以脾所運化輸布的水穀精微為營養,才能使其功能活動得到保障;而脾運化水穀和水濕的功能,也需要肺的宣降、通調水道功能來實現。如果脾氣虛損,會導致肺氣不足,出現疲乏倦怠,少氣懶言等症。若脾虛運化失調,水濕內停,生成痰飲,也會影響肺的宣降功能,出現咳嗽、喘息等症。而肺氣虛衰,無法通調水道,水濕內停,則會使脾陽受阻,出現腹脹、便溏、水腫等症。 
  肺與肝
  肺與肝的關係主要涉及氣機的調節。肺氣肅降,肝氣升發,升降協調,則氣機通暢。如果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則會出現肝氣上逆,表現為脅痛、易怒、欬逆、咯血等症,即所謂"肝火犯肺"。反之,如果肺失清肅,燥熱內停,亦會導致肝失疏泄,氣機鬱結,出現咳嗽、胸脅脹滿、頭暈頭痛等症。
  肺與腎
  肺與腎的關係主要涉及津液代謝和呼吸運動兩方面。
  腎主水,能升清降濁,負責水液的蒸騰氣化;肺為水之上源,可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腎兩臟相互配合,共同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如果在病理狀態下,肺失宣降,或腎的氣化失調,均可影響水液代謝,出現尿少、水腫、喘促、喘逆等症。
  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人體的呼吸運動由肺腎二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如果腎氣虛損,不能攝納肺吸入之清氣,氣浮於上,則會出現呼多吸少,活動後症狀加劇的情況。
  此外,肺腎二臟之陰液相互資生。若其中之一受損,必會影響另一方面,出現潮熱、盜汗、乾咳、音啞、腰膝酸軟等症。

 肝與脾
  肝與脾的關係主要涉及飲食的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貯藏及運行。脾運化水穀的功能及脾胃升降功能有賴於肝的疏泄功能,而肝又需要依靠脾胃運化水穀精微,提供營養,才能保持疏泄功能的正常。若肝失疏泄,影響脾胃功能,則可見抑鬱、胸悶、腹脹、腹瀉、便溏等肝脾不和之證。而脾失健運,水濕內停,則可使肝膽疏泄不利,出現黃疸。此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且脾主統血,而肝主藏血,兩臟均與血液的生理、病理情況相關。
  肝與腎
  肝與腎的關係主要是精和血之間相互滋生相互轉化的關係。肝藏血,腎藏精。肝血需要腎精的滋養,腎精又依賴於肝血的化生。中醫稱之為精血同源,或肝腎同源。如果腎精虧損,則會導致肝血不足,而肝血不足,也會影響致腎精虧損。此外,肝主疏泄功能與腎主封藏功能之間也是相互制約、相反相成的。如果肝之疏泄與腎之封藏功能失調,則會影響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的洩精生理功能。
  脾與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腎二者的關係是先後天相互滋養的關係。脾氣的健運,要依靠腎陽的溫煦,而腎精也需要脾所運化的水穀精微的補充。脾腎兩臟生理上相互滋助促進,病理上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此外,脾可以運化水濕,腎負責氣化水液,脾腎兩臟在津液代謝方面也是共同起作用的。 
臟與腑之間的關係
  臟與腑的關係是陰陽表裡的關係。臟屬陰,為裡;腑屬陽,為表。臟腑之間通過經脈形成相互絡屬的關係。  
  心與小腸
  心與小腸通過手少陰心經及手太陽小腸經互相絡屬,形成表里關系。臨床上可見心經實火移熱於小腸的病例,出現尿少、尿熱、尿赤、尿痛等症狀;也可見小腸熱盛,循經上炎於心,出現心煩、口舌生瘡等症。
  肺與大腸
  肺與大腸通過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絡屬成為表里關系。肺氣肅降可以幫助大腸的傳導功能,而大腸傳導正常,又有助於肺氣的肅降。如果肺失肅降,津液無法下行,大腸的傳導功能受其影響,則會出現排便困難,便秘等症;而大腸傳導不利,腑氣不通,又會影響肺氣的肅降,出現咳嗽、氣喘、胸悶等症。
  脾與胃
  脾與胃通過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相絡屬而構成表里關系。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屬陰喜燥惡濕,胃屬陽喜潤惡燥。兩臟一運一納,一升一降,一燥一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穀精微的傳輸。臨床上如果脾虛運化功能不良,胃的受納和降功能也會同時受影響,出現食少、噁心、嘔吐等症。同樣,如果飲食不節,胃失和降,也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出現腹脹、腹瀉等症。 
  肝與膽
  膽附於肝,肝膽通過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互為絡屬而形成表里關系。膽汁的排泄依賴於肝的疏泄功能,而膽汁排泄的通暢與否,也會影響肝的疏泄。臨床上,肝病常影響到膽,膽病也常波及至肝,出現肝膽同病的現象。
  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通過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互為絡屬而成表里關系。膀胱貯尿排尿功能有賴於腎臟的氣化。腎氣充足,固攝正常,則膀胱開合有度,水液代謝正常。如果腎氣虛,氣化失常,膀胱固攝不利,開合失職,則會出現小便不利或小便失禁、遺尿、尿頻等症。
  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六腑的共同特點是傳化水穀,它們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在飲食水穀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過程中的相互聯繫和相互配合。飲食攝入人體之後,經胃的腐熟而下傳至小腸進行進一步的消化,以分清濁。其中清者為水穀精微,通過脾的轉輸以營養全身;剩餘的水液經腎入膀胱,成為尿液排出體外;濁者為糟粕,進入大腸傳導為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在消化、吸收及排泄的過程中,膽汁排泄入胃以助消化,而三焦的氣化作用,則促進飲食水穀傳化功能的正常進行。
  六腑之間在病理上常相互影響,如胃有實熱,傷及津液,可致大腸傳導不利,出現便秘;大腸燥結,便秘不通,也會使得胃失和降,出現噁心、嘔吐。此外,脾胃濕熱,常熏蒸肝膽,使得膽汁外溢,而出現黃疸。膽火過盛,則會影響至胃,出現嘔吐苦水等症狀。

 


以上有關《臟與臟之間的關係》的文章來自www.4a7.cn,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