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心包經

修改時間:2016年10月24日閱讀量:
溫馨提醒:本站發布的心包經位置圖,心包經不通的症狀與拍打方法僅供參考,若按摩、刺灸等相關操作請諮詢專業醫師。

心包經位置

手厥陰心包經的準確位置:從人體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於三焦。

它的支幹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 天池穴 )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 天泉穴 ),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 曲澤穴 ),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 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 ),進入掌中( 勞宮穴 ),沿中指橈側出於末端( 中衝穴 )。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於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心包经准确位置图

本經一側9穴(左右兩側共18穴)。 其中8穴分佈於上肢掌面的正中線上,1穴在前胸上部。 首穴天池,末穴中衝,主治胸、心等循環系統病症、神經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經脈所過部位之病症。
本經穴位:天池穴、天泉穴、曲澤穴、郄門穴、間使穴、內關穴、大陵穴、勞宮穴、中衝穴。

心包經的作用

現代醫學並無心包這個名詞。 古時候的中國人,視心臟為人體重要的器官,故認為心臟外有一層膜保護心臟,而此膜即稱為心包。 因此,心包有保護心臟、使心臟機能正常運轉的功能。 心包經是通過分隔胸腹的三焦中的膻中、中脘、陰交三個重要穴位的經脈。 通過胸部後,經側腹、手的內側、手掌、中指一直連續下來。 心包經包圍心臟,有保護作用,若有受損其所呈現的症狀和心臟受傷害時一樣。 如臉部上火、發紅。 心悸、目黃。 沿著心包經的經脈,由胸到側腹,會產生疼痛、麻痺感。 並伴發抽筋、手掌發熱等症狀。 心包經有異常時,壓迫胸部的膻中穴位有痛感,背上第四胸椎旁的厥陰俞穴位感覺有硬塊。 心包經的穴道包括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衛等。 心包經異常時,請利用以上列舉的穴道加以治療,症狀就能獲得改善。

拍心包經可化解心鬱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兩臂我們可以採用拍心包經的方法。

首先要講按摩的原則。 一般來講,按摩按手臂內側就可以了。 像拍心包經就是走陰而不走陽。 因為陰是為血,它不容易動;陽氣為氣,易動,所以只要把陰經活動開了,陽經自然就能走通了。

拍心包經先要掐住腋窩下的極泉穴 ,極泉穴為心經上的穴位,是解鬱的大穴。 如果人經常鬱悶,就可能在腋窩下長出一個包,這是心氣被鬱滯的象。 把極泉穴彈撥開了以後,就能逐漸化解了包。

如何衡量是否彈撥到了極泉穴呢? 當我們彈撥腋窩下的一根大筋的時候,出現無名指和小指發麻的情況,就是彈撥對了。 然後在這裡多彈撥幾下,同時用空拳沿著手臂的中線慢慢地拍下來,就能夠化解心鬱。

心包經與心經的關係

《黃帝內經》中認為,心經是君主之官。 君主之官就有個特性,就是君主不受邪。 心包經相當於心經的外衛。 外衛是代君受過者,就好像過去的宦官。 如果君主有了問題,我們不能去打君主,就是不能直接去打我們的心臟,那會更加危害我們的身體,但是,我們是可以去打宦官,宦官就是替君主受過的,所以可以去拍打心包經。 我們平常可以多彈撥腋下的極泉穴,然後拍打兩臂前緣的中線,這個動作對緩解心經鬱滯等多種疾病很有好處。

在心包經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膻中穴。 這個穴位於兩乳的正中線。 膻中也是解鬱的大穴。 生活中,如果我們被氣著了,經常會不自覺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實際上是在拍打膻中穴。 中醫裡認為,心包主“喜樂出焉”,就是我們的快樂都是從胸口的膻中穴這裡出來的。 所以,有句老話叫心花怒放。 心花怒放的著眼點就是指膻中穴。 膻中對於人體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西醫的角度就相當於胸腺。

日常生活中,每天晚上沒事兒的時,就可以拍心包經,特別是患有失眠症的人,這樣做既是養生保健,還是消除失眠的好方法。

涉及心包經還會有一個問題,有的人手心老出汗,這相當於心包經不收斂,因為人的心包為厥陰經,是主收的,不收斂就會手心出汗。 常有人只要一緊張就愛拼命地搓手,這種下意識動作其實也是一種自救,一種自我的幫助,搓手心就是在刺激心包經。 那麼什麼叫“天”呢? 其實人的身體就是我們的天,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的天。 就拿人心情緊張時搓手心這個動作來說,就是人在下意識地刺激心包經,導致手心冒汗,但我們不會去拍打心臟,那樣就傷害了身體。 人只有在喜悅的時候,才會摀住心臟這個地方,不使心氣過於外洩。 這些有趣的現像其實在間接地告訴我們很多養生的道理,不要忽略了人體本身的這些下意識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

說明:在心包經的穴位進行按摩,在上圖中所標示的位置附近尋找穴位,找到了穴位,稍用力壓就會感到明顯的痛感就對了。 每天在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

除了心包經之外,應再按摩任脈的膻中穴(兩乳之間)和膀胱經崑崙穴 (外側腳踝後方腱前凹陷處),其中崑崙穴的按摩應在按摩心包經之前實施,這樣比較容易將心包積液排出。

中醫有許多強心的藥,其實其中效果最好的,不過和按摩心包經相同而已。 強心最好的藥就是人蔘,因此按摩心包經和服用人蔘有著類似,甚至會有更好的效果。

中醫五行與心包經

從中醫五行理論,心屬火,脾主土,火能生土,心臟的能力提升,必定能夠提升脾臟的能力。 由於心包經的通暢,能使心臟發揮正常功能,間接提升了脾臟的能力。 脾臟是人體免疫系統最重要的器官,因此按摩心包經可以提升人體的免疫能力。 多數疾病,按摩這條經絡都能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

心包積液的形成,主要是身體中出現了疾病,脾臟將主要能力用來和疾病對抗,就將運水的工作暫時擱置下來,心包中的廢水就積了下來。 由於人體多數的維修工作都在夜間睡眠時進行,因此,多數的積液情形會出現在早上,通常到下午就會退去。

心包在中醫裡是一個獨立的經絡,許多病症都和這個經絡有關。 從解剖學來看,心包是心臟外部的一層薄膜,和心臟之間有部份體液,做為心臟和這層膜之間互動時的潤滑劑。 供給到皮下的血液也相對的減少,是肥胖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按摩這個心包經絡是減肥最重要的工作。

但是當疾病嚴重時,人體會不停的和疾病對抗,這時積液就會長時間不退,使得心臟的機能減低,脾臟對抗疾病的能力也跟著下降,進一步惡化心包積液的情形,形成了惡性循環,人體會和疾病形成對峙的局面,就出現發燒的症狀。 這時人為的按摩心包經可以快速將心臟中的積液排除,提升心臟的能力,幫助脾臟打贏這場戰爭,燒就退了。 因此,按摩心包經也是退燒的最好方法。

按摩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穴位時,在人體胸前肋骨的下方,可以聽到流水聲的變化。 在按摩前先聽其聲音,按摩穴位時再聽,就能比較其差異,其聲音的差異就像在擠出容器中的液體一樣,壓了穴位一會兒就能聽到一些東西流了出去。 由於按摩的穴位和聲音的出處有一段距離,因此從手壓下去,直到聽到聲音的變化,有一段時間差,按摩每個需要按摩的穴位都會產生聲音,如果長時間按摩一個穴位,既沒有痛感也沒有回饋的聲音,就表示這個穴位沒有問題,不需要按摩。

如何按摩心包經

由於按摩時會阻斷經絡中體液的流動,因此按摩時,先壓住穴位,心里數一到二十,然後放開一會兒再壓,如此反復進行,每次約三至五分鐘。

如果自己一個人在家,沒人可以幫忙聽,可以到藥房買一個醫生用的聽診器,用帶子將聽筒固定在肋骨下的位置,就可以自己按摩自己聽了。

簡化的按摩心包經方法:雖然整條經絡的按摩,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並不能坐下來好好的按摩。 而身體又正好有不舒服,例如,暈車或暈船時,或平常突然感到胸悶、氣喘不過來,手腳無力等,只需要按摩胸口任脈的膻中穴,就能很快使症狀得到緩解。

中里巴人介紹按摩手厥陰心包經作用視頻

按摩心包經三個步驟

改善心包積液過多需要在膀胱經的崑崙穴、任脈的膻中穴和整條心包經上按摩。 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先按摩崑崙穴,第二步按摩膻中穴,第三步按摩兩手的心包經。

第一步:按摩崑崙穴

崑崙穴在膀胱經上兩腳外側腳踝後方凹陷的部位。 膀胱經是身體各條經絡排除垃圾的出口,就像身體的大排水溝一樣。 身體十二個臟腑相應的經絡,在膀胱經上都有對應的穴位。 在實際的操作中,發現按摩崑崙穴能夠有效幫助心包經的通暢,而且先按摩崑崙穴,再按摩其他心包經相關的穴位,效果最好。 因此,將這個動作放在改善心包積液的第一步。 心包積液過多時所積存的都是身體的廢水,先按摩膀胱經上的崑崙穴,可以有效疏通排水的出口。

可以用食指第二個指節按摩崑崙穴。 按摩的時間約1-3分鐘,如果按摩時有強烈的痛感,則按摩的時間長一點。 通常不痛時代表經絡應該是通暢的。 但是當身體血氣很低時,會由於身體神經系統的遲鈍,造成即便經絡不通也沒有痛感。 按摩崑崙穴就能在肋骨下的位置聽到流水聲的變化,因此,理想的做法可以一邊按摩一邊聽流水聲,一段時間之後,就能掌握按摩的訣竅。

第二步:按摩膻中穴

膻中穴在身體正面中線的任脈上,在兩個乳頭的聯機和身體中線相交的位置。 可以用大拇指按摩膻中穴,心包積液過多時,這種按摩有強烈的疼痛感。 每次按摩1-3分鐘,不需要太用力,免得一次按摩之後,接下來幾天一碰就痛。 用手按摩膻中穴的缺點是很容易造成強烈的疼痛感,另外有一種類似氣功的方法,利用意念按摩就沒有這個缺點。

把手指輕輕放在膻中穴上,完全不用力,只是指引自己的意念集中於膻中穴。 數分鐘之後,指尖上如果能感受到和心跳相同的脈動,就表示意念已經集中於那個穴位了。 然後持續一段時間,時間愈長愈好。 這就是意念按摩,比用力按摩的效果更好。 這個方法用來按摩胸前的主要穴位,有很好的效果,但四肢上的穴位則由於意念不容易集中在那些部位,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做到。

以前孩子小時,我常用意念按摩的方法幫助孩子順利入睡。 方法是將我的手放在孩子的膻中穴,把我自己的意念集中於指尖,同時要求孩子也把注意力集中於我放手指的部位,當他的意念集中時,我能立即察覺血脈的跳動,就像手摸著心臟似的。 他一分心,脈動立即消失,隨即敦促他集中意念。 這時他身上的血液會往膻中穴集中,大腦的供血減少了,很快就能人睡。 這是幫別人意念按摩的方法。

在幫別人按摩時,也要利用一部分自己的意念才會有好的效果,不能只用蠻力。 首先要讓自己的意念集中於對方的穴位,如果配合適當的力度(不需要很用力),被按摩的人會感覺力度像是鑽人穴位深處,而且愈來愈深,這是最理想的按摩。 這種按摩的方法,只要有些微的揉動,幅度不需要太大,也不一定是順時針或逆時針按,有時只是前後微動就可以。

第三步:拍打心包經

子午流柱的經絡順序,心包經在腎經的下一條,是從胸往手循行。 按摩時則逆著方向從手指尖的中衝穴往胸的方向。

有一種說法,順著經絡循行的方向按摩為補,逆向則為洩。 按摩心包經的目的在於排除經絡中過多的垃圾,因此為洩。

按摩心包經,通常以大拇指順著穴位逐一按摩。 沒有經驗的人,穴位的定位是一件很困擾的事,由於每一個人的身高、手腳的長度都不同,因此,穴位不能用一般的尺來量。 中醫用的是每一個人自己身上某一個部位的長度作為量尺。 可以用拇指第一節長度為一寸,或以中指第二節長度為一寸,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加起來的寬度為一寸半。

心包經在手臂內側的中心線上,按摩從中衝穴開始,依序為勞宮、大陵、內關、間使、郄門、曲澤、天泉、天池等九個穴位。 尋找穴位時,先用拇指第一節或中指第二節的長度,依下列位置說明找到大略的位置之後,在前後左右附近試按,通常正確穴位點被按的感覺和非穴位點有明顯的差異。 有時會比較痛,有時會比較酸。 剛開始有一點難度,試過幾次之後,就很容易了。 如果真的很困難,建議就近找個中醫專業的經絡按摩師傅指導。

·中衝穴在中指指節上。
·勞宮穴在握拳時中指指尖觸及掌心的位置。
·大陵穴在腕橫紋中線。
·內關穴距大陵穴兩寸。
·間使穴從大陵穴上三寸,也就是從內關穴上一寸。
·郄門穴從門使穴再往上1寸。
·曲澤穴在肘橫紋中央。
·天泉穴乳頭等高線下一寸。
·天池穴乳頭外一寸,和乳頭等高。

心包經不通的症狀

女性心包经不通的症状表现图

感到胸悶、喘不過氣來,手腳無力,日漸消瘦等。

重要觀念:傳統中醫的醫療手段,在古書中的記載是分為砭、針、灸、藥四種方法。 “砭”指刮痧和按摩的物理治療方法,是四種方法之首,可見是各種方法中最重要的方法。 除了“砭”的治療效果可能特別好以外,由於它完全不需要特別的材料和工具,只要一雙手或簡單的刮痧板或瓷湯匙甚至扁平光滑的石頭就行了。 只要懂得醫理,隨時隨地都能為人治病,是最方便的醫療方法,因此被古人將之列為各種治病方法之首。

一個好的中醫應該精通四種方法,視實際需要及資源狀況,選擇最好的方法為人治病。 但是由於“砭”的治療方法,醫生最耗體力,也最耗時間,最不容易賺錢,動手動腳的像在幹粗活一樣,形象並不是佷好。 而開方取藥,不但能用最少時間、最少體力為人看病,也能維持醫生專業權威的形象。 同時在藥材上也比較容易抬高價格,可以使醫生獲得較大的經濟利益。

多年演變下來,最終“以藥為主”的治療方法成為中醫主流,而各種“砭”的手段卻淪為民俗療法,正牌的醫師不屑為之,中醫的功效也大打折扣。 有些以“砭”治療為主的疾病,就成了今天的不治之症,例如,重症肌無力(台灣所稱“漸凍人”,或神經元疾病)是最好的例子。

重症肌無力最早的成病原因多半是腸胃的細菌感染,加上血氣低落,形成了心包經長期阻塞,心包積液長期存在,心臟能力長期低落,使得人體的血液長期沒有能力進入肌肉組織。 沒有血液的肌肉自然沒有力量,沒有血液中營養的供養,肌肉逐漸演變成萎縮的症狀,就形成了嚴重的疾病。 只要依照本書中的方法,使血氣不斷上升,經絡逐漸通暢,這種疾病有機​​會漸漸好轉,最終也有可能達到完全痊癒,唯需要為期三至五年的治療。 但願這個疾病不再是不治之症,世界上不再有人受困於這個可怕的疾病。

從中醫旳病理辯證分析,肌無力是中醫所說“脾不束肌”的現象,肌肉無力主要是脾虛造成的。 脾屬土,心屬火,火生土。 心臟的能力直接影響脾臟的能力,相反的脾虛也會直接影響心臟,使得心臟形成積液,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心包經阻塞。 而脾臟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負責器官,脾虛必定是來自腸胃的細菌感染。

重要發現:這種有流水聲回饋信號的按摩方法,是我們最早發現的,幾乎按摩身上所有經絡的穴位,都能在胸腔或腹腔內適當的部位找到流水聲回饋信號。 這使得我們的保健按摩不再是盲目的進行,而是可以立即從回饋信號了解按摩的穴位對了沒有,也能立即知道自已身體的問題在那裡,更能夠了解治療的方法有效與否及治療完成了沒有(也就是經絡打通了沒有)。

心包經在人體12經絡之一,中里先生稱其為“救命的心包經”。 經常按摩心包經,可有效消除心臟外部的心包積液,解除心臟所受不必要的壓迫,使心臟的功能正常得到發揮,有能力將血液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將堆積的廢物帶走。

心包經穴位

心包经穴位位置图

手厥陰心包經上有哪些穴位

(1) 天池穴PC1 Tiān chí
[定位]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解剖]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層為第四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肌支及第四肋間神經。
[主治]胸悶,心煩,咳嗽,痰多,氣喘,胸痛,腋下腫痛,瘰癧,瘧疾,乳癰。
[配伍]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 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註]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2) 天泉穴PC2 Tiān quán
[定位]在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解剖]在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有肱動、靜脈肌支;為臂內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分佈處。
[主治]心痛,胸脅脹滿,咳嗽,胸背及上臂內側痛。
[配伍]配內關、通裡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溝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曲池、外關治上肢痿、痺、癱、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3) 曲澤穴PC3 Qū zé
[定位]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解剖]在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當肱動、靜脈處;布有正中神經的本幹。
[主治]心痛,善驚,心悸,胃疼,嘔吐,轉筋,熱病,煩躁,肘臂痛,上肢顫動,咳嗽。
[配伍]配神門、魚際治嘔血;配內關、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陰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澤、曲池治療肘臂攣急、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針刺血;可灸。
[附註]心包經合穴

(4) 郄門穴PC4 Xì mén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配伍]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配梁丘、 足三里 、太衝治神經性嘔吐;配內關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郄穴。

(5) 間使穴PC5 Jiān shǐ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外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煩躁,瘧疾,癲狂,癇證,腋腫,肘攣,臂痛。
[配伍]配支溝治瘧疾;配尺澤治反胃、嘔吐、呃逆;配水溝、太衝治癔病;配腰奇治癲癇。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經穴。

(6) 內關穴PC6 Nèi guān
[定位]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癲狂,癇證,鬱證,眩暈,中風,偏癱,哮喘,偏頭痛,熱病,產後血暈,肘臂攣痛。
[配伍]配公孫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滿支腫;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配外關、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顫。 配患側懸厘治偏頭痛;配建裡除胸悶。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7) 大陵穴PC7 Dà líng
[定位]在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解剖]在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有拇長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側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正中神經掌皮支,深層為正中神經本幹。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配勞宮治心絞痛、失眠;配外關、支溝治腹痛、便秘;配水溝、間使、心俞、豐隆治癲、狂、癇、驚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輸穴、原穴。

(8) 勞宮穴PC8 Láo gōng
[定位]在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於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解剖]在第二、三掌骨間,下為掌腱膜,第二蚓狀肌及指淺、深屈肌腱,深層為拇指內收肌橫頭的起端,有骨間肌;有指掌側總動脈;布有正中神經的第二指掌側總神經。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心痛,癲狂,癇證,口瘡,口臭,鵝掌風。
[配伍]配後溪治三消、黃疸;配湧泉治五般癇。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註]心包經滎穴。

(9) 中衝穴PC9 Zhōng chōng
[定位]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解剖]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佈處。
[主治]中風昏迷,舌強不語,中暑,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
[配伍]配內關、水溝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配商陽治耳聾時不聞音[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附註]心包經井穴。

感謝您分享: 手厥陰心包經

與手厥陰心包經相關的人體穴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