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醫養生 (7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心悸是指心跳過快或不規則的感覺,可能由心臟疾病、壓力、焦慮、過度運動等因素引起。心悸會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危及生命。中醫認為,心悸與心臟、小腸、膈肌等器官的氣血失調有關,可以通過按摩相關的穴位來調理。以下是幾個對治心悸有益的穴位:

1.神門穴:位於手腕側面,掌長肌腱與桡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是心臟的原穴,能安定神經、緩解壓力、改善心臟功能 。
2.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桡側腕屈肌腱之間。此穴能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缓解胸闷、胸痛等症状 。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嗽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可能由感冒、過敏、支氣管炎等原因引起。咳嗽不僅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導致氣管炎、肺炎等併發症。除了服用止咳藥物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按摩穴位的方法來緩解咳嗽。按摩穴位可以調節氣血、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各種類型的咳嗽都有一定的效果。以下介紹四個止咳特效穴,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三間穴:位於手背側,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褶皺往上推找到凹陷處。按摩三間穴可以下氣止咳,對於肺氣上逆引起的咳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按摩方法是用大拇指的指尖和指腹先順時針按摩約10次,再逆時針按摩約10次,每次按摩時間約1分鐘。
2. 合谷穴:位於手背側,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合谷穴是一個萬能穴,對於全身各種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尤其是對於感冒咳嗽、咽喉腫痛等有特效。按摩合谷穴可以清肺熱、止咳化痰、消除發炎。按摩方法是用另一隻手的大拇指稍微用力地按摩這個穴位,直到產生酸痛的感覺,每次按摩時間約1分鐘。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梨狀肌是一種位於臀部深處的肌肉,當它過度緊繃或發炎時,可能會壓迫到下方的坐骨神經,造成臀部、大腿後側或腳部的痠痛或麻木,這種情況稱為梨狀肌症候群。

梨狀肌症候群常發生在久坐不動、運動量突增或姿勢不良的人身上,因此,除了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診斷和治療外,也可以透過一些自我按摩和伸展運動來改善症狀。
按摩穴位是一種有效的自我按摩方法,可以幫助放鬆梨狀肌和減輕神經壓迫。按摩穴位的步驟如下: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痛是許多女性的困擾,每個月都要忍受腹痛、腰酸、頭痛等不適。有些人會吃止痛藥來減輕痛苦,其實可以按摩穴道幫助紓緩經痛。

以下介紹六個可以舒緩經痛的穴道,只要用手指按壓或推拿,就能改善血液循環,減少子宮收縮,讓你在生理期也能輕鬆自在。
1. 氣海穴:位於肚臍下三寸,約兩指頭的距離。按摩氣海穴可以減緩生理期的腹痛,也可以幫助腸胃消化,促進下腹盆腔的血液循環。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的瘦小腹穴位,通過按摩或針灸刺激腹部的特定穴位,可以促進體內的氣血循環、代謝和排水,減少脂肪和水腫的堆積,達到瘦小腹的效果,可以選擇以下六個穴位:

一、天樞穴:位於肚臍上方約二吋處,是調節胃腸功能、消除便秘和腹部脂肪的重要穴位 。用拇指或食指按壓天樞穴,每次約一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二、滑肉門穴:位於肚臍下方約二吋處,是調節小腸功能、消化吸收和排毒的重要穴位 。用拇指或食指按壓滑肉門穴,每次約一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體內濕氣,害苦身體的健康嗎?

人體的病諸多來自於體內的濕氣,也就是水份在體內的比例過高。

濕氣可謂萬惡之邪,濕氣太重形成身體陰盛陽虛,濕邪內郁,在致病的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 中醫最怕濕邪,所謂千病易醫一濕難除。

人體像除濕機會吸空氣裡的濕氣,其實濕氣是很容易滲透人體,除了環境的濕氣太重,還有喝了過量的水(每天喝水超過2千c.c.囤貨在體內),洗完頭髮未立即吹乾,運動流汗濕的衣服穿到乾,汗水又被身體吸收回去,濕邪是很容易與別的邪氣共生存,形成許多複合病。

濕氣遇寒邪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躁就是乾冷,不管温度怎麼冷,人們多做保暖都還是能接受,但是濕氣重時,人們就會覺得冷的很難受很不舒服了。

濕氣遇風邪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成了風濕,就是一時半會兒治不好慢性疾病了。

濕氣在皮下形成水腫就不好處理,為什麼有些病那麼複雜那麼難治?是因為體外的邪氣和體內的濕氣表裡互相應合。

中醫講「濕重如裹」,這就是身體好像穿著一件濕的衣服。濕邪分濕熱和濕寒,濕熱舌苔是黃膩,舌質應該是紅的。濕寒則是舌苔白膩舌質沒有那麼紅,往往顏色是淡白色。

濕邪性質重濁而粘膩,能阻滯氣的運行,妨礙脾臟功能的運化。在中醫叫「濕邪困脾」,如果是外感濕邪,常見惡寒發熱、雖然出汗但是熱不退(一般感冒發燒時,汗水排出來熱氣會跟著散發出來,體溫自然下降)、四肢睏倦、關節肌肉疼痛等;如果是濕濁內阻腸胃,常見胸悶、小便不利、食慾不振、大便溏洩等。

除濕氣的方法:可多利用三溫暖烤箱排汗、運動大量排汗(濕的衣服要立即更換)、洗完澡後擦乾身體在用吹風機熱風吹乾身體,氣候潮濕時要開除濕機。古代沒有電器產品,所以古人無法留下用電器產品除濕的資料,百年後我將是古人,希望後人仍然可以聽聞此一資訊。

類別
DIY 教學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刮痧手法、刮痧板的操作、刮痧時間掌控講解

2018/09/16刮痧標準教材 鄭忠老師編輯

刮痧就是用器具反覆摩擦人體一定穴位或某個部位患處,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這就是出痧,而達到疏通經絡加速血液循環,擴張毛細血管、強化汗腺分泌等、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對刮痧工具的認識:
刮痧必備的工具及刮痧油還是有學問存在,不是隨便亂刮一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刮痧板要選用符合人體功學(好握)、較薄的刮痧板是很重要的竅門,刮痧板較厚刮痧時相對阻力也大,操作者也會較浪費較多的力道出痧效果也差,市面上的刮痧板多半不符合上述要求,還是需要多花時間去找尋,個人使用經驗不論任何材質,要講究抓的順手最重要。當出門在外有狀況又沒有帶刮痧器具,臨時替代工具可用銅幣、湯匙、茶杯蓋、貝殼等。

刮痧的油膏:
刮痧的部位要塗抹刮痧油膏,除了起潤滑作用以免傷到皮膚,含有藥物的油膏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形態而言有固體式、液體式,固體式多半以凡士林為基底,市面上種類繁多,不是每一種都適合刮痧使用,液體式屬於會流動形式,為精油、嬰兒油、麻油、米酒等,刮痧時容易沾到衣物及噴濺,刮痧時潤滑度較差,但是按摩時剛好相反,用膏狀類較有阻力,液體式按摩會較為滑潤。

冬天可以刮痧否?
這這是學問了,我說可以。我的客人並沒有因為刮痧傷元氣而變的虛弱。市面上的油膏多半有加入薄荷,而冬天冷遇到薄荷的冰,結果是雪上加霜。冬天刮痧要用沒有薄荷的油膏,或會發熱的油膏才可,找不到合適的油膏用中性的凡士林也行。所以不要盲目的說刮痧是瀉,體虛者不適合刮痧,說的人對刮痧的研究不夠透徹。

刮痧板的操作方法:
刮痧板使用前一定要用酒精消毒,操作刮痧板應與人體皮膚呈90角,不做削的動作,刮痧板在刮拭時先塗抹介質。此時,順便感應有氣結處及肌肉柔軟度(做偵測檢查),先輕刮力道由輕而重,只有順經絡方向單向操作不做來回刮,也不逆經絡刮痧(氣會亂),大部位刮痧依照次序先走痧一次,再回到氣結、病灶部位為中心,向外周擴大其範圍,此時受刮者可能會痛力道要減輕,或嚴重者要加重力道,應多注意對方表情、肢體語言或詢問感受。*經絡是單行道不是双向道。

刮痧手法:
刮痧力道與速度的掌握控制:重了,可能會造成局部皮膚受損;輕了,則達不到效果。“重而不板,輕而不浮”是力道的要求。在刮痧時,要不停地詢問受刮者的感受,並仔細觀察局部皮膚的出痧狀況。

短刮法:刮痧距離5~10公分左右,力道會較集中,速度柔緩慢徐。

長刮法:刮痧距離超過10公分以上,力道較會滑掉,速度過快,若加重力道時受刮者會比較痛,也容易肌肉受傷造成纖維化。

輕刮法:容易出痧者痧在表層,輕輕的刮就可以,或刮到氣結處受刮者會較有痛感時要輕刮。

重刮法:遇到氣結嚴重、痧在深層時,先詢問受刮者可否接受較重的力道,再進行下一階段,或改用拍打法來吊瘀痧。

“快而不滑,慢而不滯”是速度的要求。速度過快則不能滲透;速度過慢則達不到效果。刮痧時不可以當兒戲東刮一下、西刮一下,力道忽輕忽重,刮者的心態會影響到調理的功效。

刮痧時間:
事前要了解受刮者的狀況,選擇相關的穴道、部位進行刮痧,刮痧的力度和速度要適中,不同的症狀對手法有不同的要求,這樣才能達到功效。刮痧時間每個部位約3~5分鐘,同一部位盡量不超20分鐘。

對於不易出痧或出痧少的體質,不可強求出痧,可能是身體濕氣重或痧在深層,濕氣重可以搭配吹風機使用,深層的痧可改用拍打法。以受刮者感到舒服爲原則受,不要因不當的保健而造成受刮者的二度傷害。
刮痧次數一般是第一次刮完等3至5天,痧退後或未全退摸起來不痛,就可以再進行第二次刮痧,尚未退的瘀痧此時會退散,在出來的痧就是深層的痧。
刮痧後一至二天,皮膚可能輕度疼痛、發癢,這些反應屬正常現象,發癢是氣在走走不順,就是有深層的痧被激發出來,有必要立即再將深層痧刮出(或用拍打)就可以舒緩,此時所需時間可能約5~10分鐘。

類別
DIY 教學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談咳嗽☞五臟不適同樣會引起咳嗽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膽結石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疾病,會引起右上腹或劍突下的絞痛,向右肩背放射,有時伴有發熱、黃疽等症狀。中醫認為膽結石的發生與肝膽氣滯、濕熱內蘊、血行不暢等因素有關,可以通過按摩穴位來疏肝利膽、化濕清熱、活血化瘀,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常用的按摩穴位有以下幾個:
肝腧穴:位於背部,當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可以調節肝臟功能,舒解肝氣鬱結。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11 Tue 2025 16:01
  • 癇癲

癇癲的中醫理論是根據中醫的五臟六腑、經絡氣血、陰陽五行等基本原理,中醫認為,癲癇是由於先天不足、驚恐傷神、飲食不節、外傷致瘀等因素,導致風陽上亢、痰濁蒙心、氣血失和,而引起心神失常,肢體抽搐的一種病證。癲癇的原則是攻邪治標,補虛治本,標本兼顧。常用的方法有平肝熄風、化痰開竅、活血化瘀、益氣固本等。中醫治療癲癇的特點是辨證論治,因人而異,既能控制發作,又能改善體質,提高免疫力,減少副作用。

緩解癲癇的發作和改善體質,按摩的穴位有以下幾個:
後谿穴:在手背上,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掌指關節後橫紋的盡頭。這個穴位可以開竅醒神、清熱舒筋、通督脈、固表汗。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理論眩暈是一種感覺自己或周圍環境旋轉的不適感覺,可能由內耳、腦部、心臟或其他因素引起。按摩眩暈的穴位可以幫助調節氣血、清除濕邪、平衡陰陽,從而緩解眩暈的症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眩暈的穴位:
風池穴:位於頸部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於耳垂齊平。此穴可以清利頭目、祛風解表,適合風寒引起的眩暈 。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腹水是指腹腔內積聚過多的液體,常見於肝硬化、心衰竭、腎病等疾病。中醫認為,腹水的發生與脾胃、肝腎、水道等功能失調有關,可以通過針灸、按摩等方法來調理。

有幾個重要的穴位可以用來治療腹水,如下: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此穴可以分流水濕,利水化濕,消腫利尿,主治腹水、腹瀉、浮腫等。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認為,嘴巴鹹鹹的現象,可能是由於腎臟的代謝功能出現障礙,導致血液中的鹽分過多,隨血液循行到口腔舌體部後,味覺神經就會感覺到嘴巴鹹 。因此,嘴巴鹹鹹的人要注意腎臟的健康,及時檢查是否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問題。

中醫將五味對應五臟,認為鹹味屬水入腎經 。口鹹多為腎致,也就是說,口鹹可能是腎虛的表現。腎虛的人除了會有嘴巴鹹鹹的感覺外,還可能伴有頭昏耳鳴、夜尿頻多、腰膝酸軟等症狀。因此,口鹹的人要多補充水分,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服用一些滋補肝腎的中藥,如山茱萸、熟地黃、淮山等。
另外,口鹹也可能與肝火旺有關。肝火旺的人除了會有嘴巴發苦、發辣的感覺外,也可能會有嘴巴發鹹的現象。肝火旺的人常見於高血壓、更年期、十二指腸潰瘍等患者。因此,口鹹的人要注意調節情緒,避免生氣、焦慮、壓力等影響肝氣的暢通。同時,也要適當服用一些清肝火的中藥,如龍膽草、柴胡、黃芩等。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霧指的是思維不清、記憶力減退、注意力分散等現象。腦霧可能與壓力、睡眠不足、飲食不均衡等因素有關,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徵兆。中醫認為,腦霧是由於氣血不足或氣滯血瘀導致的腦部供血不足,影響了腦部的功能。

因此,可以通過刺激特定的穴位,調節氣血的流動,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從而緩解腦霧的症狀。以下是幾個可以用來調理腦霧的穴位: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的中點。此穴是人體最高處的穴位,能夠通達百脈,補益元氣,提高腦部的活力。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缺氧是指腦部的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細胞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從而影響腦部的功能。腦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原反應、心臟病、中風、頭部創傷、窒息等。腦缺氧的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嗜睡、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語言障礙、視力模糊、肢體無力等。如果不及時處理,腦缺氧可能導致永久性的腦損傷或死亡。

中醫學認為,腦缺氧是由於氣血不足或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因此,通過刺激一些能夠補益氣血或活血化瘀的穴位,可以改善腦部的血液循環,增加腦部的氧氣供應,減緩或消除腦缺氧的症狀。常用的腦缺氧的穴位有以下幾個: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兩耳尖連線的中點。此穴是人體最高處的穴位,是督脈之會,能夠通達百脈,補益元神。刺激此穴可以清醒神志,提高記憶力和注意力,改善頭暈和頭痛。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認為,小腦萎縮與腎精不足、氣血虛弱、風濕侵襲等因素有關,可以通過針灸、按摩等方法來刺激穴位,增強氣血循環,減緩症狀。小腦萎縮的穴位有以下幾個:

風池穴:位於頸部後側,頭部轉動時可見的凹陷處。此穴可以平肝熄風、清頭目、利咽喉。
太陽穴:位於眉心上方,眼睛外側,與眉毛平行的位置。此穴可以散風清熱、止頭痛、鎮驚安神。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和分泌的穴位有哪些呢?根據中醫理論,穴位是人體經絡的交會點,通過針灸等方式刺激穴位,可以調節人體的生理功能,維持平衡。膠原蛋白是人體最重要的結締組織成分之一,它可以保持皮膚的彈性和光澤,延緩衰老。因此,選擇合適的穴位來促進膠原蛋白的生成和分泌,對於美容和健康都有好處。

根據文獻 ,一些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和分泌的穴位如下: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跟腱後方凹陷處。刺激太溪穴可以增加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提高新陳代謝,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在椅子就想睡覺☞嗜睡

如果你經常感到昏昏欲睡,不論是在上班、開車或看書的時候,可能是因為你的身體有某些問題,例如鼻炎、貧血、心臟病或睡眠障礙等。這些問題會影響你的血液循環、氧氣供應或神經系統,讓你無法保持清醒和精神。
除了就醫治療這些問題之外,你也可以透過按摩一些穴位來提神。穴位是中醫學中認為能調節氣血和經絡的特定部位,按摩穴位可以刺激相關的器官和功能,改善身體狀況。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暈目眩是一種常見的健康問題,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血壓異常、貧血、腦部疾病、眼睛問題等。中醫認為,頭暈目眩主要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因此通過刺激相關的穴位,可以調節氣血、平衡陰陽、清除風邪,從而達到治療或緩解頭暈目眩的目的。

頭暈目眩的穴位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以下幾個:
太陽穴:位於兩側顳部,眉毛與耳朵之間的凹陷處。這個穴位可以清風散熱,活血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頭暈目眩有很好的效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便變軟變細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種:
腸道炎症:當腸道發炎時,會影響腸道的蠕動和吸收功能,導致大便變軟變細。
腫瘤壓迫:如果腸道有腫瘤或其他異物壓迫,會造成腸道的狹窄或阻塞,使大便變細或呈絲狀。
神經肌肉障礙:如果神經或肌肉控制腸道的運動受損,會影響腸道的排空能力,使大便變軟或不成形。
飲食不均衡:如果飲食中缺乏纖維或水分,或者過多攝取油膩或刺激性的食物,會改變大便的質地和形狀。
大便變軟變細可能是一些嚴重疾病的徵兆,因此應該及時就醫檢查。同時,也可以通過按摩一些保養穴位來調理腸道功能,例如:
天樞穴:按摩此穴可以健脾胃,調理氣血,促進消化。
中脘穴:按摩此穴可以理氣和胃,消除胃脘不適,預防便秘。
關元穴:按摩此穴可以補益元氣,強壯腎陽,改善下元虛弱。
足三里穴:按摩此穴可以健脾胃,利水消腫,通利大小便。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