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療法·泄瀉
[概述]
泄瀉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特徵。泄瀉是一種常見脾胃腸病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較多見。
[病因病機]
1、感受外邪
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其中以感受濕邪致瀉者最多,因脾喜燥而惡濕,外來濕邪最易困阻脾土,以致升降失職,清濁不分,水穀混雜而下發生洩瀉,故有“濕多或五洩”之說。寒邪和暑熱之邪,除侵襲皮毛肺衛之外,亦能直接損傷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礙引起泄瀉,但多夾濕邪,暑濕、寒濕、濕熱為患,即所謂“無濕不成瀉”。
2、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濕熱內蘊,或過食生冷,寒邪傷中,或誤食不潔,損傷脾胃,化生食滯,寒濕、濕熱之邪,致運化失職,升降失調,而發生泄瀉。
3、情志失調
煩惱鬱怒,肝氣不舒,橫逆克脾,脾失健運,升降失調,或憂鬱思慮,脾氣不運,土虛木乘,升降失職,或素體脾虛,逢怒進食更傷脾土,而成泄瀉。
4、脾胃虛弱
長期飲食不節,飢飽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體虛,或素體脾胃虛弱,不能受納水穀,運化精微,聚水成濕,積穀為滯,濕滯內生,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瀉。
5、命門火衰
或年老體弱,腎氣不足,或久病之後,腎陽受損,或房室無度,命門火衰,脾失溫煦,運化失職,水穀不化,而成泄瀉。
[證候特徵]
本病主要特徵為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飲食所傷泄瀉特點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後痛減,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脹痞滿,噯腐吞酸;感受外邪泄瀉特點,如水樣腹痛腸鳴伴有惡寒發熱,鼻塞頭痛;脾胃虛弱泄瀉的特點為大便時溏時洩,水穀不化,稍進油膩之物,則大便次數增多,飲食減少,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腎陽虛衰泄瀉,多發生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軟。
[治療]
1、傷食
取穴:中脘至天樞、上巨虛、大腸俞
刮拭順序:先刮背部大腸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最後刮下肢上巨虛。
刮拭方法:瀉法
方義:中脘為胃募穴配天樞,可調理胃腸氣機,消食止洩,大腸俞可調理胃腸之氣,上巨虛為大腸經合穴,“合主逆氣而洩” 。
2、外感
取穴:中脘、天樞、曲池、外關、肺俞
刮拭順序:先刮背部肺俞穴,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後從前臂曲池刮至外關。
刮拭方法:瀉法。
方義:中脘、天樞如前所述,曲池可祛邪清熱;外關祛風寒解表;肺俞疏風解表。
3、脾胃虛弱
取穴:中脘、天樞、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胃俞。
刮拭順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胃俞,再從腹部中脘刮至天樞,然後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刮拭方法:補法。
方義:中脘、天樞如前所述,脾俞、胃俞健脾益胃;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陰交化濕止瀉。
4、腎陽虛衰
取穴:大腸俞、足三里、腎俞、三陰交、百會、命門
刮拭順序:先刮頭部百會,然後刮背部腎俞至大腸俞和命門,再刮下肢內側三陰交,最後刮下肢外側足三里。
方義:大腸俞,調理胃腸之氣;腎俞溫腎壯陽;百會昇陽止瀉;命門溫煦腎陽;足三里健脾和胃;三陰交除濕止瀉。
http://www.yangshengzhu.com/health/622/69859-1.htm
凡轉摘本站整理或原創文章須註明“來源於養生主”等類似字樣以說明其來源,否則視為侵權。
版權申明:除部分特別聲明不要轉載,或者授權本站獨家播發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轉載本站的原創文章,但原作者和來自本站的鏈接必須保留(非本站原創的,按照原來自一節,自行鏈接)。文章版權歸本站和作者共有。本站轉載或引用文章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特別注意:本站所有轉載文章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所提供的處方僅供臨床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