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肺風粉刺”、“面皰”,好發於青年男女的面部、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損害。近年來,由於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加重等因素,導致一些中青年男女發病率增高。

中醫學認為:發生痤瘡,多與飲食不節,過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复感外邪,使毛囊閉塞,內熱不得透達,致使血熱蘊蒸於面部,或肺經蘊熱,外感風邪,或脾胃濕熱,內蘊上蒸於面部而形成。所以,治療多以清肺熱、祛風熱、涼血活血之中藥內服。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發生痤瘡是由於人體內分泌功能紊亂,雄激素分泌亢進,皮脂腺活性異常,導致皮脂分泌增加,毛囊口角化過度,使其皮脂外流不暢,異常菌群滋生而致病。

中醫治療本病以辨證施治為主,主要分為以下五型:

  1.肺經蘊熱型(相當於丘疹型痤瘡)

主要表現:粉刺初起,紅腫疼痛,面部瘙癢,可有口乾,小便黃,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象浮數。

治療:以清涼肺血為主,常用枇杷清肺飲,藥材為枇杷葉、桑白皮、知母、黃芩、銀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熱毒型(相當於膿皰型痤瘡)

主要表現:炎症丘疹與膿皰為主,膿皰多發於丘疹的頂端,周圍有紅暈,大便秘結,舌紅苔黃燥,脈數。治則清熱解毒,可用五味消毒飲加黃連解毒湯,主要藥物有: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黃連、黃柏、黃芩、梔子。

  3.脾胃濕熱型(相當於丘疹型或膿皰型)

主要表現:粉刺發作頻繁,可以擠出黃白色的碎米樣脂栓,或有膿液,顏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慾時好時壞,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膩,脈象弦數。

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常用方劑為芩連平胃散,主要藥物有:黃連、黃芩、白朮、厚朴、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茵陳、半枝蓮、生甘草等。

  4.血瘀痰凝型

主要表現:痤瘡日久,質地堅硬難消,觸壓有疼痛感,或者顏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經量少、痛經以及經期痤瘡加重等症狀,舌暗苔薄,脈澀。此型多見於長期慢性患者。

治療:以活血化痰、軟堅散結為主,常用方劑為大黃蟄蟲散,主要藥物有:大黃、蜇蟲、水蛭、白花蛇舌草、桃仁、紅花、益母草、陳皮、白朮、生甘草、土貝母、土茯苓、殭蠶等。

  5.肝鬱氣滯型

主要表現:皮疹分佈於面部及胸背,伴有胸悶不舒、兩肋脹痛、喜生悶氣,女性經期前面部皮損加重,乳房脹痛。

治療:宜舒肝理氣散結。藥用柴胡、枳殼、赤芍、白芍、生甘草、香附、丹皮、梔子、連翹、夏枯草。

以上各型應隨症加減:皮膚瘙癢者加白鮮皮、苦參、蟬衣;皮脂溢出明顯者加薏苡仁、虎杖、生山楂;大便秘結者加川軍、蒲公英、草決明等;女性月經不調者加當歸、丹參等。

  還有一些簡易方法可供參考:

1.大黃、硫磺等份,研末調入甘草汁搽患處。

2.綠豆薏仁湯。取綠豆、薏仁各80g,蜂蜜10g。將薏仁、綠豆洗淨,放入鍋內,加適量水,文火燉熟,燜數分鐘即可。趁熱調入蜂蜜飲用。

3.將新鮮枸杞搗爛直接塗於面部,每天1~2次,約7~10天,痤瘡可明顯消退。

4.山慈菇、薏苡仁各60g共研成細末,用溫水或蛋清調成糊狀,臨睡前塗於患處,次晨洗去。

此外,痤瘡與飲食也有很大關係。動物性脂肪以及加工品、奶油、油炸食物會促進皮脂腺旺盛地分泌皮脂,促進痤瘡惡化。香、辣、刺激的調味品、咖啡、可可、酒類也有促進微血管擴張的作用。另外,甜食也是誘發痤瘡的重要因素,如蛋糕、冰淇淋、果汁、香蕉、餅乾等,應盡量少吃。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4170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