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中醫理論、推拿、按摩、刮痧、經絡、穴道、溫灸 (1296)
- Mar 11 Mon 2013 21:03
拔罐前的準備
- Mar 11 Mon 2013 21:02
發熱的拔罐治療
- Mar 11 Mon 2013 21:01
出汗的拔罐治療
出汗是人體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當人體處於高溫環境,或體內產熱過多時,人體通過出汗來散熱。可是,一旦病理因素作用於人體時,就可能出現病理性的汗出,比較典型的有自汗和盜汗。自汗為人在清醒狀態下汗液不由自主地冒出;盜汗為人在睡眠時汗液不知不覺地冒出。自汗多因為人體陽氣虛弱,氣不攝津而致;盜汗多因為人體陰津不足,內熱擾動所致。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為津液所化,依靠肺氣的宣發才能敷佈於全身。正常的出汗是營衛通暢的表現。可是,一旦病理因素作用於人體,使得心氣渙散,肺失宣降,津液不足,或者營衛不和,就會出現異常的汗出現象。如驚恐過度,神氣不歸,心氣渙散,液隨氣出而為汗;外感風邪,風性開洩,導致營衛不和,衛陽不能固攝津液,津液從腠理而出為汗;陰津不足,陰不制陽,陽氣擾動,腠理不固而汗出。
- Mar 11 Mon 2013 21:00
癱瘓拔罐治療
癱瘓是機體運動功能嚴重障礙的表現,可由多種疾病引起。主要有:腦血管疾病、肌營養不良、肌無力、外傷等。
中醫認為,機體的運動功能是氣、血、精、神、筋、肉、骨及臟腑等諸因素相互作用的產物,一旦由於病理因素的作用而使它們中任何一方面失常,都可能使機體運動功能異常。
- Mar 11 Mon 2013 20:59
半身不遂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57
肥胖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56
消瘦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55
拔罐緩解疲乏
疲乏以人感覺困倦無力,注意力不能集中為特徵。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生理性疲乏為人在勞累之後發生,經適當休息即可恢復,不需治療。
病理性疲乏則是人在休息之後或做輕微活動後即發生,多為虛弱或疾病的表現。如:勞累(勞力、勞神、房勞)過度,耗傷陽氣,清陽不能實四肢故疲乏;過度安逸,四體不勤,氣血壅滯,脾胃虛弱,飲食日減,氣血漸不足以充實四肢故疲乏;許多疾病能阻滯經絡氣血,或耗傷氣血,使四肢失養,也可致疲乏。
- Mar 11 Mon 2013 20:54
煩躁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53
嗜睡的拔罐療法
嗜睡表現為睡眠時間大大超過正常所需,且睡眠後仍疲乏不堪,易再次入睡。這是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的表現。
中醫認為,陽人於陰則寐,陽出於陰則寤。陽氣不足,易為陰氣所蔽,則發生嗜睡。如:先天禀賦不足,體質較弱,陽氣不足,易致嗜睡;久病傷陽,心腎陽虛,神氣不足,易致嗜睡。
- Mar 11 Mon 2013 20:51
失眠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49
暈厥患者的拔罐治療
- Mar 11 Mon 2013 20:48
頭暈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41
頭痛患者的拔罐療法
頭痛病因很多,西醫認為高血壓、偏頭痛、神經功能性頭痛、感染性發熱及眼、耳、鼻、顱內等疾病皆可見頭痛的發生。
中醫認為是不通則痛,如:外感風寒,阻塞頭部絡脈,不通則痛,表現為:惡風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外感風熱,熱灼脈絡,脈絡不通,不通則痛,表現為頭痛而脹、發熱、口渴欲飲、便秘溲赤、苔黃、脈浮數;外感風濕,壅遏氣血,不通則痛,表現為:頭痛如裹、痛有定處、肢體困倦、苔白膩、脈濡;肝陽上亢,腦絡受擾,出現頭痛,表現為:頭痛目眩、心煩易怒、面赤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腎精虧損,髓不上承,不榮而痛,表現為:頭痛眩暈、耳鳴腰痛、神疲乏力、遺精帶下、舌紅苔少、脈細無力;氣血虛弱,腦絡失養,不榮則痛,表現為:頭痛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華、勞則加甚、舌淡、脈細弱;痰濁上蒙清竅,清竅閉塞,不通則痛,表現為:頭痛昏蒙、胸脘痞悶、嘔吐痰涎、苔白膩、脈滑;血瘀阻絡,不通則痛,表現為:頭痛遷延日久,或頭部有外傷病史,痛有定處如錐刺,舌質暗,脈細澀。
- Mar 11 Mon 2013 20:37
偏頭痛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36
口眼歪邪的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34
口苦拔罐療法
- Mar 11 Mon 2013 20:32
口甜拔罐療法
口甜是口中常自覺有甜味。主要由於過食肥甘,滋生濕熱,或外感濕熱,蘊結脾胃,與穀氣相搏,上蒸於口,導致口中甜而黏膩不爽,伴見身熱不揚,舌紅苔黃,脈濡數等表現;脾虛生濕,痰濕凝聚上泛,則口中感甜而涎沫稀薄,伴見腹脹虛痞,短氣無力等表現。
治療:
- Mar 11 Mon 2013 20:31
牙痛的拔罐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