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的原因》由中醫養生網收集、整理、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blogbee.net/newshow.asp?thread-5-639.html


健康長壽,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理想。歷代醫家,自古至今一直在探索衰老的原因和抗衰老的方法,以期提高人類的身體素質,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壽命的長短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歷代醫家認為衰老與內外二因有關,但內因是主要的,而內因中除了先天禀賦的強弱,又以脾、腎虛衰為導致衰老的主要因素。外因而主要是後天環境、氣候、營養、精神狀態、醫療衛生條件、經濟狀況、個人衛生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祖國醫學認為下列主要因素是造成衰老的主要原因。
  (一)陰陽失調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生之本,本於陰陽0,,說明了人的生長、發育、衰老等一系列變化,都是以體內陰陽為基礎,人體的陰陽必須處在相對平衡狀態之中,臟腑陰陽氣血平衡,人體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壽命才能延長。《素問?生氣通天論》進一步闡明:“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訣,精氣乃絕。,'就是說,機體內陰陽平和,並與外界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人體才能不被外邪侵犯,保持健康無病,度其天年。人到中年以後:機體內陰陽平衡逐漸失調,機體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平衡受到破壞,則損害健康,易患疾病,易致衰.老。如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所說:“人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0”這就明確提出,中年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日漸損傷。而陽氣不足,陰氣自然偏亢,陰陽平衡逐漸受到影響,衰老也即逐漸形成,若發展到“陰陽離絕”,人的壽命也就到了終點。
  (二)氣血失常
  人體的氣和血流行於全身,是臟腑、經絡等一切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歷代養生學家十分重視氣血與人體健康的關係,認為充盛調和,方司百病不生,延年益壽。長壽老人多為“五臟堅固,血脈和調,……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如果氣血失常,必然會影響及機體的各種生理功能,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素問?調經論》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兩者之間的關係,猶女口陰陽相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濡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精氣奪則虛。”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運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鬱滯。中老年人氣血虛衰精血不斷衰耗,以至氣血相互作用的功能減退,對經脈、筋骨、肌肉、皮膚的濡養作用減弱,從而產生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行動不便、肢體麻木、肌膚乾燥、疲乏無力等衰老表現。
  (三)臟腑虛衰
  1.腎氣虛衰
  祖國醫學認為,腎藏有“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腎氣是決定人體強弱壽天的關鍵因素。《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硬;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這非常清楚地說明了腎氣的盛衰,決定著人的強壯衰弱、壽命的長短。所謂“腎是先天之本”,祖國醫學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先天之精,二指後天之精。先天之精即為先天禀賦。張景岳指出:“以人之禀賦言,則先天強厚者多壽,後天薄弱者多天。”即從父母遺傳而來的先天禀賦若不足,自然形成多種遺傳疾病而損害健康,就容易夭折、早衰,難以長壽。後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後.來源於飲食的攝人,通過脾胃運化功能而生成的水穀之精氣,以及臟腑生理活動中化生的精氣通過代謝平衡後的剩餘部分藏之於腎。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藏之精為一身陽氣之根,內寓真陰、真陽,有主管體內水液平衡,納氣以協調呼吸;主骨髓並通於腦,榮華於發等功能。腎氣充盛的青壯年時期,生機勃勃,年富力強;腎氣虛衰,五臟六俯功能亦相繼減退,人就變老,或未老先衰,若發展至腎精枯竭,不能化生陰陽濡養臟腑之時,則臟腑百脈空虛,天年將盡。
  2.脾胃虛損
  先天禀賦對壽命的影響固然重要,後天調養對壽命和衰老的影響也不能忽視。如《景岳全書@傳忠錄》所說:“蓋人自有生以來,惟賴後天以為立命之本……。”就是說,飲食的調養、起居的安排、精神情志的調攝、形體的運動鍛煉、勞逸的調節、四時氣候的順應,所有這些後天調理因素,都與人體的強弱、盛衰、壽夭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的失調,都可能導致早衰,影響壽命。在各種後天的衰老原因中,脾胃虛損是重要的因素。脾胃為後天之本,脾有運化水穀、輸布精微、統攝血液的作用。脾屬陰土,具有生髮之氣,交媾水火,會合金木的作用。胃屬陽土,能使“六腑化谷,津液布揚,百骸皆得其養”。脾和胃相表裡,同屬消化系統的主要臟器,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因而稱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靈樞'五味篇》:“五臟六腑皆禀氣於胃。”明朝名醫張景岳則指出:“胃強則強,胃弱則衰,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 
  若因飲食所傷,勞倦所損,致脾胃虛弱,生化之源不足,不能滋養先天腎精,臟腑亦失濡養,人體不能正常生長發育,因而容易發生衰老。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若脾胃調和,則“元氣得繼,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視耐老……”。否則,可能會“中壽而盡”。可見,脾胃在延年益壽中的重要意義。
  3.心臟虛衰
  心為君主之本,主神明,主血脈,心能化生血液,與脈管息息相通,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內經》稱之為“五贓六腑之主”。在心的統領下,各臟腑協調,共同維持人體正常功能,才能健康長壽,老年人由於心之虛衰而出現種種衰老表現,《千金翼方?養老大例》指出,50歲以上“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靈樞天年》日:“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怠,故好臥。”心力不濟,心血不足,故常心悸氣短,面色.蒼白,形體清瘦;心藏神,主神明,即精神意識活動由心主宰。心氣衰,就會出現神誌失聰。若神不守舍,則健忘失眠,言語善誤。心主血脈,心氣虛,則血脈運行障礙,老年氣虛血瘀是胸痺心痛、中風等病的主要病機,威脅老年生命,面色蒼白無華,也是衰老的徵兆之一。
  4.肝臟疲憊
  肝主疏泄,主筋,開竅於目,為藏血之臟。古有“人動則血歸於肝臟”之說。肝氣條達,氣機調暢,疏泄和藏血功能正常,則精神和情誌有正常的調節,人動靜有序,活動自如,氣血正常運行而不瘀滯,這是維持機體正常生理機能不衰退的前提。從中老年開始,肝臟功能趨於衰弱,肝木氣衰,成為五臟隨增齡而虛衰的開始。《靈樞天年篇》日:“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減,目始不明。”視物昏花是較早反映衰老變化的依據之一。《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肝虛無以營養爪甲,指甲可變脆、變厚;肝氣衰,肝陰肝粵不足,肝臟功能減退,疏泄失常,氣機不暢,情志、消化、血液循環功能都不能維持正常,還會出現許多相關的衰老表現:多疑善慮,少歡寡言,急躁易怒,情緒不穩,多夢多寐,納減食少,腹脹暖氣,胸悶心痛,筋骨軟弱,動作遲緩,頭暈目眩,眼目乾澀,視力減退等。可見肝衰與衰老密切相關。
  5.肺臟衰弱
  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外合拿皮毛。《素問?上古天真論》認為人的衰老最初表現在面部和毛髮方面。如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面皆焦,發始白。”男子“五八……發墮齒槁,六八……面焦,髮鬢斑白。”這裡的“面焦”,指的是面部的皺紋。“發始墮”指的是毛髮的改變。面部皺紋和毛髮的改變,主要是肺氣虛衰的表現。因肺主氣,主皮毛。氣是生命運動的動力,又是生命活動的物質。人身諸氣(營氣、衛氣、宗氣、元氣)的生成、運動及功能活動,都與肺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只有肺的功能正常,人體才能維持旺盛生機不致衰退。若肺氣衰虛,則諸氣的化生、運行、功能活動均受影響,而肺所敷布的衛氣有“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的功能,肺氣虛衰,衛氣不足,皮膚、腠理失養,即有上述改變。另外,肺氣虛衰,呼吸吐納減弱,水液代謝失常,皮膚失充,腠理不固,則生機衰退,清氣納人不足,容易感受外邪,促使肌體早衰易病而減壽。容易出現氣短聲低,不耐勞作,常易感冒,咳喘無力,自汗畏寒,皮膚彈性減退等老衰徵象。《靈樞?天年篇》雲:“八十歲,肺氣衰,魄離,故言善誤。”表明肺虛亦與衰老有密切關係。
  6.腦髓漸空
  腦為奇恆之腑,為精髓匯集之海。在人體生長衰老的生命過程中,腦髓從發育到消耗,腦髓消耗而漸空是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海論》說:“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老衰之人眼目昏花,耳聾耳鳴,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和精神神誌語言的異常,甚至舉止形同小兒等,皆因腦髓漸空所致。
  (四)邪勝正衰
  “邪”即“邪氣”,泛指一切致病因素。一般來說,正和邪在身體健康中的地位,正是主要的,如《素問.刺法論》所說“正氣內存,邪不可於”,《素問?評熱病論》所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邪氣致病,必在正氣不足或下降的情況下才能乘虛而人,侵犯人體,發生疾病。人到老年,陰陽漸衰,五臟日虛,各種生理機能逐漸趨於衰退,易生積滯,易傷七情,易感外邪。此時如機體“邪勝正衰”。正虛無力祛邪,就可出現虛弱、衰退和不足的表現,如神倦體疲、面容憔悴、心悸氣短、自汗盜汗,或五心煩熱,或畏寒肢冷、脈虛無力等所謂“正虛”的表現。如邪氣熾盛,機體抗禦病邪的能力低下,不能製止邪氣的致病作用及其進一步發展,則氣血乏源而陰陽易竭,病情因而趨向惡化和加劇。若正氣衰竭,邪氣獨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疲憊,陰陽離訣,則機體的生命活動亦告終止而死亡。
  (五)精衰、氣耗、神傷
  祖國醫學認為,精是與生俱來的,禀受於先天,人體生命之來源。精為陰氣所生成,五臟皆有精;精為神之宅,臟有精神,積聚才能化神,神全才能長生;神賴精的養護,精由神聚合,精聚則身強,氣衰則體弱,神存則生,神去則死。集精會神即可長壽。精、氣、神是人體最寶貴的東西,人的生命起源於精,生命的維持賴於氣,生命的現象乃是神,稱之為人體“三寶”。精、氣、神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一盛俱盛,一衰俱衰。歷代醫家都認為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衰、氣耗、神傷是衰老的根本原因。陶弘景所輯我國較早養生文獻《養性延命錄?教誡篇》說:“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又指出: “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精去骨則枯,骨枯則死矣。”可見,精、氣、神三者是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精奪則氣虛”,“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古人這些描述均說明了人體如果精氣虛衰、腠理不密,就容易為邪氣所犯,百病叢生,未老先衰。而注意養生抗衰,可以促進精、氣、神的相互資生,取得積精生氣、養氣化神、全神固精、不易受病的效果。精,係於腎,能化氣生神;氣,源於肺,為生化之根;神,歸於心,為生命之主宰,精氣之根本。精充、氣盛、神旺,才能延緩衰老,健康和長壽,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精竭、氣洩、神離,是早衰變老的原因。任何損精、傷氣、勞神的內外因素,均能加速衰老,減少壽命。固腎保精,養氣存神才能保證健康,延年益壽。
  (六)疾病與衰老
  人自中老年開始,許多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如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中風等心腦血管病、腫瘤等,這與人的正氣逐漸虛衰有關。祖國醫學認為,中老年疾病的發生,多以身體虛衰、抗病能力減弱為誘因。“虛”,對中老年人來說,其表現尤為突出,故常見中老年病的特點之一是“正虛”。由於中老年人正氣不足,陰不能營守於內,陽不能固守於外,抗病能力減弱,且受邪之後,往往是舊邪未去,新邪又至。邪氣內留不能立解,新邪、舊邪互相糾集不散,所以病久而綿纏不癒者多,患慢性疾患者多,因而中老年病不少病程較長。另外,由於體虛而病,病後正氣愈虛,則一處有疾而處處皆病,周身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虛實交雜,寒熱交錯,甚至出現多器官、多系統的病變,形成錯綜複雜的又一老年病特點。綜上所述,五臟日虛是人體衰老的根源。正虛容易衰老,衰老易患疾病,疾病加速衰老。故中老年人有“虛若風燭,百疾易攻”的說法。因此,祛除病邪,積極預防、治療疾病,是抗老延壽的重要措施。
  本文章來自老中醫養生網專家團轉載請註明出處:老中醫養生網養生頻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老師(修理人) 的頭像
    鄭老師(修理人)

    鄭老師拍打按摩刮痧、腰腹部瘦身推脂、滑罐瘦身資訊搜錄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