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冬令進補的季節;但醫師提醒,在享用各式美味藥膳之前,最好先了解自己的體質、藥材作用屬性、及食物的寒熱性味,適當選擇搭配,以免愈補愈糟,反引起口乾舌燥、咽痛聲啞、便秘或腹瀉等不適。


冬令進補 先辨明體質


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任陳明和指出,中醫講求「辨證論治」,中藥食療進補,原則也相同,須辨明體質,予以不同的調理。一般而言,體虛的人較需要冬令進補,以增強身體抵抗力,抵禦寒冬;而有火氣大、口苦咽乾、嘴巴破、便秘等情形,體質屬過度亢進者,則不宜隨便進補,若要補也只能涼補。




陳明和說,較需進補的虛證體質可分為四類:




1.氣虛:指身體供應的能量不足,易出現頭暈疲倦、食量少、四肢無力、說話短氣等症狀;可以補氣中藥來調養身體,常用中藥有黃耆、人參、刺五加或補中益氣湯等。




2.陽虛:比氣虛更嚴重的狀況,除了氣虛的症狀,再加上明顯怕冷、四肢冰冷,需以溫陽類中藥來調理。常用藥物如肉桂、附子、鹿茸、杜仲等;補陽食物則可選擇羊肉、韭菜、薑、酒、胡麻仁、蔥蒜等。




3.血虛:指血液及體液不足,影響血液循環及心臟活動力減弱,外在表現如臉色蒼白、唇色淡、指甲白、頭暈心悸、月經量少、手足麻等。常用補血中藥如當歸、熟地、何首烏、阿膠、枸杞、四物湯等;食物則可選擇牛肉、葡萄、桑椹、龍眼肉等。




4.陰虛:指身體過度勞累、熬夜失眠、或慢性疾病患者,外在症狀包括身體消瘦、口乾、皮膚乾燥、手腳心熱、面紅盜汗。可用養陰類中藥來滋陰清虛火,常用藥材有西洋參、天冬、麥冬、玄參、沙參或六味地黃丸等;食療則可選擇鴨肉、龜鱉、梨、楊桃等。




至於食物屬性,生薑、韭菜、麻油、酒、茴香、羊肉、牛肉等皆是溫熱之品,具有溫中散寒、溫陽補氣的作用。而冬瓜、苦瓜、大白菜、白蘿蔔、鴨肉、龜鱉、蛇肉等,則具有滋陰清熱、瀉火解毒的作用。而雞肉豬肉等,則屬於甘溫、不寒不熱之品。




醫師提醒,冬令進補對一般虛證的民眾確有助益,但對實證、火氣大的民眾,則要少用,否則把體質補得更熱,恐會流鼻血、喉痛聲啞、便秘、甚至血壓升高;而身體有急性發炎症狀、或腸胃機能不好者,也不宜進補。




尤其,有高血壓、高血脂、病風、冠心病等宿疾者,切勿以豬肝、豬心、豬腰等內臟進補,藥膳中的蛋白質、油脂量也應減少,以免病情惡化,藥材則不妨使用丹參、赤芍、紅花、何首烏、山楂等降血脂類中藥。




此外,B、C肝炎及膽囊結石患者,冬令進補時須避免油膩、或加入酒精的藥膳,以免使肝病惡化或誘發膽囊發炎。而更重要的是,冬令進補僅是調養,不能治病,有病還是得找醫師,若想額外食療,最好先徵詢中醫師意見,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進補宜溫補的藥膳



















  
 冬天吃補,應適合體質,若分不清體質屬性,不妨諮詢中醫師,以免補出反效果。 
 

立冬節氣已過,氣溫仍熱如炎夏,這樣的氣溫「補冬」不太適合,老一輩的人直嘆這年頭四時不序、炎寒不分了,一般人再遵照傳統立冬時節補冬合適嗎?秀傳醫院中醫師陳玉娟表示,不僅天候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也與老祖宗不同了,現代人補冬應以補氣、調養身子為重點,而不是應景大啖薑母鴨、羊肉爐。


過了立冬就正式進入冬天,俗諺說:「立冬補冬,補嘴空」,依照傳統習俗要先進補,到了酷寒的冬天才不會怕冷。然而今年立冬日,氣溫仍高達攝氏30度,立冬過後的天氣也一如如夏,但許多人仍應景補冬,吃得熱呼呼。秀傳醫院中醫師陳玉娟指出,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飲食也不均衡,以中醫養生觀點,冬天需要潛藏,儲備足夠的精力,才能應付接下來惡劣的環境及來年的一切,「內經」上說,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因此冬天應固守精氣,隔年才能抵抗疾病及壓力的挑戰。


陳玉娟表示,立冬後的保養,在飲食上應多吃溫補的藥膳,利用一些活血補氣的藥材,如人參、當歸、黃耆等,加速新陳代謝,以禦寒冬。但是有些人因工作關係、如夜貓族,常感口乾舌燥、目澀、大便不易解的燥熱體質,便不適合再食用燥熱補藥,可以改用甘潤生津的中藥,如百合、麥門冬、石斛等。


另外,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脂症、痛風患者,不宜吃太多動物內臟及海鮮,也不適合使用溫補藥材來進補;其他如急性感染症者、感冒、喉嚨痛、發燒、皮膚病者,也不宜進補。而腸胃虛弱,容易腹瀉、腹脹者,更不可食用太過滋膩的補藥、如熟地,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時常會頭暈、怕冷、易感冒、貧血、失眠等氣虛型體質,以及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精神萎靡等陽虛體質者的人,可用十全大補湯加羊肉來進補。如果補品過量,會出現口乾舌燥、嘴破、咽痛、便秘、無法入眠、青春痘大量冒出等症狀,若不清楚自己的體質,可諮詢醫師進補之道,讓身體得到最好的照顧。


















  
 藥膳滋補,但並非人人都可隨便補,得先辨明體質,作不同的調理。 
 

常見冬令藥膳 不是人人補得


坊間常見的冬令進補藥膳,未必人人適合。中醫師陳明和舉例,像中藥「十全大補湯」,多與烏骨雞、紅番鴨、羊肉或排骨同煮,並加入薑、紅棗。此藥膳適合氣血虧虛、面色蒼白、手足冰冷、脾胃虛弱、氣短懶言、月經量少的人;但若有感冒、發燒、急性發炎、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則要避免食用。


台北市立中醫院內科醫師楊素卿則建議,十全大補湯一般是以補氣的四君子湯、補血的四物湯,再配合玉竹、麥冬,或是黃耆、肉桂等藥材,但火氣大的人則可改用玄參、沙參等滋陰補肺氣的藥材,使補的效果較溫和。


市立中興醫院中醫科醫師黃伯榆表示,若是平時容易腰痠腿軟的人,可在十全大補湯中加入杜仲、續斷,補腎養陰;而眼睛乾澀則可加枸杞子、黃精,滋肝養血;容易口乾舌燥,則可將藥材中的熟地換成生地,肉桂改桂枝,吉林參改黨參。


另外,「燒酒雞」也是民間常用來進補的冬令藥膳,一般是以烏骨雞或土雞加川芎、當歸、桂枝、八角、枸杞等藥材,再加上米酒(全酒或水酒各半),其藥理作用也是補氣養血,適合氣血兩虛的人,其溫補效果較十全大補湯緩和;但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者,最好勿放酒同煮,以免病情惡化。


與燒酒雞類似的「薑母鴨」,也是頗受歡迎的冬季藥膳,所用的中藥也與燒酒雞大致相同;不同的是,鴨肉屬性甘涼,有涼補清虛火、利水、治水腫的作用,較適合過度操勞、熬夜、失眠引起虛火上升的民眾。


熱騰騰的「羊肉爐」,在冬天也是常見的桌上佳餚,其作法多以羊肉、生薑、當歸、黃耆、川芎、米酒同煮,其中羊肉味腥燥,屬熱性,具溫補氣血的功效,黃耆能補氣生血,當歸則補血止痛,川芎也能活血止痛,特別適合婦女產後虛損,及慢性病患氣血虛弱。


至於兒童的進補,醫師建議,最好不要用中藥味太重、色澤太黑的藥膳,以免小孩子倒胃口,不妨以較易入口、且可健脾胃的四神湯,加神曲、山楂、山藥等中藥,與豬肚、排骨同煮,來調理胃腸,幫助消化吸收即可。


















  
 人參雞美味滋補,但性燥易上火,慢性病患尤應注意不得過量。 
 


慢性病患怎麼吃?


節氣更替,又是冬令進補時節,楊梅天成醫院營養師陳星蓉提醒民眾,購買進補藥材時,因每個人體質不同,所需藥材也互異,最好先詢問中醫師,再依個人需求選購,慢性病患者尤須注意。


目前正值冬季,即使氣溫仍高,,坊間的薑母鴨、燒酒雞、藥燉排骨、人參雞、當歸鴨、羊肉爐等藥燉食補,仍門庭若市。


美食當前,往往容易食用過量,不僅不易達到食補效果,反而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因此,挑選合適的補品,利用食物營養來防病,才是正確的進補觀念。


尤其是慢性病患,更要小心進補,而如何才能恰到好處?她建議:糖尿病患食用補湯前,應先撈去浮油,攝取主食類如玉米、芋頭、冬粉等,則須減少飯量。有高血壓的人則要注意鹽分攝取,特別是沾醬如:豆腐乳、豆瓣醬,應盡量減少食用,可利用蔥、薑、蒜、九層塔、辣椒…等香辛料,作為沾醬的主要材料。


另外,痛風患者應避免食用熬煮過久的補湯或火鍋湯,內臟、魚肉類、香菇及酒類的攝取也要注意,肉類及豆製品一餐最好不要超過2~3兩。高血脂症患者烹調補品前,應先將肉類的外皮及肥肉去除,最好先川燙一下,減少多餘的油份及雜質,食用前先將上層浮油撈起,並多選用蔬菜或蒟蒻等高纖維食物,有助於膽固醇排泄。


腎臟病患者除了注意鹽分及蛋白質(肉類、豆製品)攝取外,主食部分可選擇冬粉、粉條等低蛋白質製品,以攝取足夠熱量,若欲選用低鈉鹽,須先詢問醫師,以免鉀離子過多增加腎臟負荷。


中壢天晟醫院中醫師張正廣則表示,中藥材開放自由進口,消費者在選購時要注意藥材來源、品質、保存方式及期限,例如,採買時要選擇政府認證許可的中藥行或批發商,以確保藥材的安全性,同時注意藥材包裝的完整性,以避免發霉變質或滲假。最後要妥善保存,藥材應置於乾燥、通風之場所,易受潮長霉的藥材如黃耆、枸杞等,必須冷藏,以防變質。


http://www.cdo23.idv.tw/Web09/w0913/132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老師(修理人) 的頭像
    鄭老師(修理人)

    鄭老師拍打按摩刮痧、腰腹部瘦身推脂、滑罐瘦身資訊搜錄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