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的因素》由中醫養生網收集、整理、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blogbee.net/newshow.asp?thread-5-641.html
(一)運動與長壽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與五臟、氣血、形體、精神等方面都有密切關係。“運動養形”,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鬥爭總結的攝生保健經驗。《呂氏春秋?盡數篇》日:“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行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養生莫善於習動”說明了運動是養生防衰的重要方法。
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創編了“五禽戲”,模仿虎、鹿、猿、熊、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做體操,能治療疾病,延長壽命。
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保生銘》中提出“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生”。又日“四時氣候和暢之日,量其時節寒溫,出門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為佳”。《千金翼方?養性》指出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二者不能孤立進行。
人到中老年,身體的功能不可避免地日趨衰退,其生理特點可概括為一個“虛”字,臟腑衰退、精力虛衰、真元不足、運動遲緩、多瘀多滯、不耐寒熱、易染疾病、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低下。
缺乏運動的舒適生活是一個致命的因素。因長期運動不足,影響血液循環,使血液速度變慢,血流量減少,肌肉儲氧量降低,血管長期缺氧導致血管壁上的粘多醣代謝紊亂而致動脈血管之硬化,導致許多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而積極參加鍛煉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氣血運行通利,從而氣血化源充足,精、氣、神旺盛,臟腑功能不衰,並能調節情志,使身心健康,從而提高抗病能力,有效地防治疾病,延緩衰老過程。
現代醫學認為,適當的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脾胃和呼吸系統的功能,尤其能改善老年性肺氣腫所致的肺活量降低。肺活量的改善,可使血液的含氧量增加,從而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預防呼吸道疾病,並使人的精神飽滿,記憶力增強,工作效率提高。
經常鍛煉可以促進體內許多激素活力的提高,從而使人體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運動對消化系統也有好處。能使胃腸道分泌和蠕動增強,從而促進食慾,改善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並能防止老年人胃腸功能紊亂,保持大便暢通。
中老年人鍛煉時,要遵守因人制宜、循序漸進、適時適量、持之以恆的原則,切忌急於求成,盲目亂練。孫思邈說的“體欲小勞,但莫大疲”就是指運動不要過度。中老年人運動,不管有無疾病,都應注意不要過猛過量。否則,會產生疲勞感、食慾減退,睡眠不佳,頭暈、噁心、面色蒼白等症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
(二)飲食起居與長壽
飲食,是保持人體健康的一大要素。“醫食同源”,甘厚味、辛辣燥烈、菸酒無度等,皆可致病。孫思邈說:“四時昏食不易太飽,皆生病而。從夏至秋分,忌食肥濃,然熱月人自好冷食,更與肥濃兼食果菜無節,逐冷眠外,冷水洗浴,五味更相剋,雖欲無病不可得也。”清代養生家石天基在《長生秘訣》中提出並論證了飲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緩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軟些。這些都是很切合生活實際的。《養生避忌》日:“善養生者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蘇東坡在《養生頌》中也指出:“已飢方食,未飽先止。”古人養生的寶貴經驗,可供借鑒。飲食營養,不僅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長壽的重要物質基礎。老年人脾胃功能薄弱,消化和吸收功能下降,體內代謝又以分解代謝為主,飲食營養更為重要。其原因在於“衰老人腸胃虛薄,不能消納”。要保持機體的健康,必須做到“飲食有節”。《內經》雲:“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度百歲乃去。”而“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飢過飽,姿意口服,過冷過熱或食物不潔,或飲食偏嗜,貪食肥,都不利於健康長壽。合理的飲食是保持健康和延長壽命的必要條件。
人的壽命與起居的合理安排有著密切的關係。起居有常,建立和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習慣,對中老年人可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已經把“起居有常”作為保健益壽的重要內容,清代醫家張隱庵說的“起居有常,養其神也;不妄勞作,養其精也;無神氣去,形獨居,人得死。能調養神氣,故能與形俱存,而盡終其天年也”,就說明了起居有常對於強身延年是非常重要的。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由於精力漸耗,體力漸衰,適應環境和氣候的能力減退,更應注意起居有常。如生活規律受到破壞,起居失調,便可產生各種疾病。這就要求中老年人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並註意一般的日常生活宜忌等。
睡眠是調整人體精神氣血不可缺少的一項生命活動。睡眠能使身心得到充分休息。保持正常的睡眠,也是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的重要內容。中醫睡眠學說是以陰陽理論為基礎,認為睡眠是陰陽消長平衡的一個過程,陽氣人陰則成寐,陽出於陰則為寤。並認為整體上與日月陰陽相應,天人一體。
人類的長壽不但與睡眠的時間有關係,而且與睡眠的方式、環境也有一定的關係。孫思邈認為:“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頭勿北及牆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詠,不詳起。……冬夜勿覆其頭,得長壽。”
可見,人與睡眠是多麼重要,與長壽的關係是何等的密切。為了達到長壽的目的,人類必須起居有常,講究科學的睡眠方法。
(三)環境與長壽
人生活在自然界,其生命活動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密切的關係。要想生存和長壽,必須順應天時地理,《素-四氣調時大論》日:“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為了適應四時變化,《內經》提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即要掌握自然變化規律,主動適應自然變化。自然界的變化不但影響人的生理功能,而且還會影響病理過程的轉歸。自然界的四時六氣按一定的規律變化方不致害,但當氣候反常時(如春應暖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暖,即非其時而有其氣),超越了自然規律和人類所能適應的範圍,或由於人體因某種原因而抵抗力下降,不能適應外界的變化,都可以致病。古人把超越了人體適應能力的自然界變化和引起人類發病的外因.皆稱為“邪”。把人體抗“邪''能力稱為“正”。疾病發生與否,取決於邪正兩方鬥爭的結果。“邪勝則疾生,邪弱正強則克病”。
環境的質量對人的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環境又有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之分,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人的生理和心理。人類要想健康長壽,首先要重視自然環境。如氣候變化,地理位置等對人類的影響。掌握四時氣候變化規律是順應四時氣候保健的前提。注意老年四時身體狀況特點是老年順應自 然保健的根本。所謂:“延壽之法,惟自護其身而已。冬溫夏涼,即所以自護其身也。”(《壽世傳真?修養宜四時調理》)
還有,居息環境對健康長壽也有一定影響。不良的嗜好、飲食不節、作息無度,都會損害人體氣血陰陽而發生疾病。如久居潮濕之地,或長期從事水濕作業的人,易患陽虛寒濕之證,這說明了居息環境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其次,友好和睦的家庭環境,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精神環節。患病的老年人,往往由於疾病而心情不暢,會因一些小事造成家庭成員的關係緊張。家庭關係不良又成為惡性心理刺激,誘發疾病或加重病情,於是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幸福和睦之家庭,是中老年人養生抗衰不可缺少的生活環境。
(四)七情與長壽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祖國醫學以為它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生理反應,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直接致人於病的。但在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下,超過人體能夠承受的生理限度,就可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氣血陰陽失調,中醫稱為“內傷七情”。《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的“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都說明了七情過度對人體氣血、臟腑都會帶來一定損害。人的情緒安定,心情愉快,精神振作,就能防病養生。《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日:“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民間諺語日,“多愁必多病,多病必短壽;若要想長壽,切莫多憂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都充分說明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心理調攝,在防病治病、養生防衰中的作用。
心理調攝,是防病健身、健康長壽的一項重要保健措施,有專家研究表明,積極的情緒可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激活中樞神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使人容光煥發。精力充沛,不易生病;相反,消極情緒對健康有嚴重的威脅,當七情超越人的承受能力,就能帶來不良後果,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故事,講范進數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舉,高興得舉止發瘋,瘋癲而目不識人;《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因嫉妒諸葛亮的才華三氣而死;《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過於悲傷而氣絕身亡等就是很好的例子。總之,“養生貴在養心”,不良的情志不僅催人衰老,甚至促人短命夭亡。“養生:不如養性”,它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壽的首要條件,是養生抗衰老的重要的內容。
本文章來自老中醫養生網專家團轉載請註明出處:老中醫養生網養生頻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