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傷寒”“中風”非指病邪》由中醫養生網收集、整理、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blogbee.net/newshow.asp?thread-5-415.html
傷寒並非傷於寒邪
古人稱外感熱病為時病,即與時間密切相關的疾病。以時間命名、歸類外感熱病的方法是中醫的重要特點。其中節序與時病的發生即病因關係密切,如傷寒、溫病、中風、濕溫、熱病、風濕等以五運六氣之風寒暑濕燥火來命名疾病(《內經》、《難經》、《溫病條辨》)。仲景否定了以六淫命名疾病的方法,代之以臨床症狀表現加以命名。凡是以發熱和惡寒為主症的外感病統稱為傷寒,其他叫做雜病,並另外命名。如霍亂、結胸、黃疸、藏結、瘧疾、陰陽易等。仲景的雜病概念仍然是外感病,而非後世所謂的內傷雜病。《孟子》說:“受本不知,時發而受。”病人究竟感受的是何種病邪?實際是由病人的臨床表現決定的,而不是季節。《傷寒論》條文中的“傷寒×日”即今天病歷主訴:發熱、惡寒×天。《素問?熱論》雲:“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人之傷於寒則為病熱。”由於其強調傷寒是以發熱為主證的熱性病,因此,其中就只有熱實證。後世溫病學派受其影響,創衛氣營血辨證,也只有熱證。臨床實際中,外感病既有熱實,也有虛寒。後世形成所謂的“寒溫”之爭,實則由對外感病的命名所致。
傷寒、中風證並非一個方證
在六證和方證之間還有一個類概念叫“類證”,也為“類方”,如桂枝湯類、麻黃湯類、柴胡湯類…… 。仲景借用了傷寒、中風、風濕、溫病等名稱,如同借用太陽病、陽明病六病名稱一樣,內容和《內經》完全不同。太陽病傷寒即太陽病麻黃湯類證,共同脈證為:發熱惡寒、頭身痛、無汗、脈浮緊;太陽病中風即太陽病桂枝湯類證,共同脈證為: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太陽病溫病即太陽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類證,共同脈證為:發熱而渴、不惡寒、反惡熱;太陽病風溫即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類證,共同脈證為:發熱而渴、汗出、脈洪大;太陽病風濕即桂枝附子湯類證,共同脈證為:發熱惡風、汗出、骨節疼煩(熱)、掣痛不得屈伸。
惡寒和惡風的鑑別:二者皆為自覺症,惡寒是加衣被而寒冷不減,惡風是得衣則寒減,遇風則加重。
乾熱和潮熱的鑑別:二者皆為他覺症,發熱無汗為乾熱,發熱汗出為潮熱。桂枝湯證的發熱汗出,熱度不高,為翕翕發熱;承氣湯證的發熱汗出,熱度極高,為蒸蒸發熱。
汗出而喘,無大熱(不惡寒,反惡熱)與無汗而喘,發熱惡寒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溫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後者為太陽病傷寒麻黃湯證。
汗出而喘,無大熱(不惡寒,反惡熱)與汗出而喘,發熱惡風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溫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後者為太陽病中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
發熱惡寒,表有熱(熱在皮膚),裡有寒(寒在骨髓),或四肢厥冷(寒在皮膚)而裡有熱(熱在骨髓)脈浮滑與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溫病白虎湯證;後者為太陽病中風桂枝湯證。
發熱惡風,汗出口渴或不惡寒,反惡熱,脈洪大與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風溫白虎加人參湯證;後者為太陽病中風桂枝湯證。
發熱惡風,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與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傷寒麻黃湯證,後者為太陽病風濕甘草附子湯證。
汗出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與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中風桂枝加附子湯證,後者為太陽病風濕桂枝附子湯證。
發熱不渴,惡寒無汗,咳而微喘與汗出而喘,無大熱口渴(不惡寒,反惡熱)的鑑別:一為太陽病傷寒小青龍湯證;一為太陽病溫病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
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與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的鑑別:前者為太陽病中風桂枝加葛根湯證;後者為太陽病傷寒葛根湯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