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療法是中國最古老的醫療方法。又稱之為推拿,是中國中醫學一塊瑰寶。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經過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不斷總結和發展起來的結果。據記載,春秋戰國或者更早時期,按摩療法就已經被廣泛地應用於醫療了。按摩療法最早發源於我國中部地區。據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之所以生萬物之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文中提到的中央即我國的中部地區,屬河南洛陽一帶。

 

    按摩是一種中醫的外治法,也屬於現代醫學的一種無損傷的物理療法。按摩療法以中醫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使用各種不同的按摩手法,給人體表面一定的良性物理刺激,物理刺激作用於肌肉、經絡和穴位上,從而調節人體氣血、陰陽、臟腑功能,是防治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並且對一些頑疾有著奇效。

 

    按摩療法主要的功效有:改善皮膚、肌肉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器官的代謝功能;加強胃腸功能;刺激或抑制神經,從而起到鎮痛、止痛、消炎、消腫、解痙的作用;調整人體功能,增強免疫能力等等。

 

1、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人體軟組織與骨賂的退變,致使肌肉附著點和關節囊、筋膜、韌帶等受損害的軟組織發出的疼痛的信號,通過神經反射,使得局部肌肉緊張、收縮甚至發生痙攣現象。這是一種人體的保護性反應,其目的是提醒人體減少肢體活動,從而避免對受損傷的肢體部位的牽拉刺激,而減輕疼痛。症狀如不及時處理,或治療不徹底,損傷組織可能形成不同程度的粘連、瘢痕化或纖維化,以至不斷地發生有害衝動和疼痛的加重。繼發病況或原發病況,均可因壓迫和刺激神經末梢及小的營養血管,從而導致局部的血運及新陳代謝障礙。按摩可緩解和鬆懈肌肉痙攣,使局部組織溫度升高,血液循環加強,局部的痛感也提高﹔施以按摩的同時還可將緊張或痙攣的肌肉組織充分拉長,從而消除受損組織的緊張、痙攣現象。

 

 2、復位關節,理筋整復:

    按摩的搖、扳、捏、拔等手法,合理運用這些按摩手法,可使脫位的關節得以整復,肌腱滑脫得以理正,骨縫錯開得以合擾,局部軟組織撕裂得以對位,滑膜嵌頓得以退出,髓核脫出得以還納,最終消除引起局部疼痛及肌肉痙攣的病理因素,有益於受損組織的修復和功能重建。

 

3、剝離粘連,疏通狹窄:

    韌帶、肌肉、腱鞘、肌腱、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損傷,均可因局部組織出血、血腫機化而產生粘連的情況,引起長期的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合理運用相應的按摩手法,可以起到滑利關節、鬆懈粘連的功效。

 

4、加強血液、淋巴循環:

    按摩作用於體表,可使局部皮膚潮紅和溫度升高,從而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淋巴循環加強,可起到調節血液和淋巴循環的功效。

 

5、調節內臟器官和神經系統的功能:

    按摩療法可以使神經興奮,也可以使神經受到抑制。生活中常見的頭痛、頭昏、腰酸、背痛、神經衰弱等症狀,及時施以按、點、推、揉、摩等按摩手法,能很快的緩解症狀。這就是按摩所起到的調節神經系統的作用,使神經的興奮和抑制達到平衡的狀態。

 


 


(本文由中醫藥網整理或引用,內容僅供參考,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