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婦科教授肖承悰:
中醫藥治療可以控制肌瘤增長,改善症狀,收到很好的療效;對於有手術指徵而已行肌瘤剔除術的患者也可防止肌瘤復發及軟化瘢痕。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婦科副教授葉敦敏:
臨床上對診斷為巨大子宮肌瘤或短期內快速增大的肌瘤,或圍絕經期肌瘤合併子宮內膜明顯增生過長等,原則上不主張行藥物保守治療,包括中醫治療。對其他情況的子宮肌瘤均可以考慮中醫藥治療。子宮肌瘤行剔除術後採用中醫藥治療,可以有效地防止複發,同時有調經助孕之效。但無論中醫藥或西藥治療,均應定期檢查。
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院長何燕萍:
中醫中藥採用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扶正祛邪,注意提高整體功能,在行氣活血、散淤消瘤的同時,配合補法,消補結合,並兼顧月經週期,可收消瘤與調經並舉之功。另外再配合針灸、穴位注射、灌腸、外敷等外治手段、內外兼治,其療效顯著,復發率低,現已成為保守治療子宮肌瘤的一個主要選擇。
在肌瘤早期,通過調整生活起居及飲食,再輔助以適當的中藥治療,一般都是可以控制其發展,或使其逐漸縮小甚至消失。
4種證型辨證施治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婦科教授肖承悰
子宮肌瘤這個病名中醫文獻上雖然沒有,根據它的臨床表現,主要屬於中醫“瘕”範疇,它與兩千年前中醫古籍《內經》中記載的“石瘕”很相似,主要與感受風寒,鬱怒氣滯及氣虛血滯有關(、瘕:中醫指腹腔內結塊的病)。
我們採取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及分期治療的方法,治療原則以活血化淤,軟堅散結為主,佐以行氣化痰,兼調寒熱。同時,必鬚根據患者體質的強弱,具體病情隨證施治。主要分為氣滯、血淤、痰濕、濕熱4種證型,各種證型相同的表現是子宮有積塊,質硬,較小者常於婦科檢查及B超時發現,不同的表現和治法如下:
⑴氣滯證主要表現為伴小腹疼痛,痛無定處,小腹脹滿,苔薄潤,脈沉弦。治法為行氣導滯,活血消。方藥用香棱丸(木香,丁香,三棱,枳殼,莪朮,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⑵血淤證主要表現為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膚乏潤,月經量多或夾血塊,口乾不欲飲,舌紫黯或邊有淤點,脈沉澀。治法為活血散結,破淤消。藥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丹皮,芍藥,桃仁)加三棱、莪朮。
⑶痰濕證主要表現為小腹時或作痛,或伴月經不調,帶多色白,胸脘滿悶,舌質淡暗苔白膩,脈弦細而滑。治法為理氣化痰,破淤消。方藥用開鬱二陳湯(制半夏,陳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朮,木香,檳榔,甘草,蒼朮,生薑)。
⑷濕熱證主要表現為帶多色黃或臭穢,小腹及腰骶部疼痛而脹,經期加重,尿少色黃,可伴有經期延長或月經過多,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治法為清熱利濕,祛淤消。方藥用大黃牡丹湯(大黃,芒硝,丹皮,桃仁,冬瓜子)加紅藤、敗醬草、制穿山甲等。
◆ 經驗之談
本人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為氣虛血淤多見,採用“分期治療,益氣消,補消結合”的治療原則。因經期與非經期有不同的生理病理特點,須分期治療。經期若出血量多時以益氣縮宮,化淤止血為主,兼以軟堅消,非經期治療以活血化淤,軟堅消,兼以益氣,以消瘤為主,或服湯藥或服丸劑,因病情而定。劑量視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
採用中醫藥治療時,肌瘤越小,效果越好。要強調的是,不管是用湯藥或是中成藥,一定要在正規醫院的中醫師指導下應用。
◆ 典型病例
毛女士,38歲。2002年9月來我院就診。症狀為:月經量多1年餘,比以往增加1倍以上,持續8~9天或14天,伴身倦乏力,懶言氣短。近兩月來,症狀有所加重,經期一般7~9天,經量增多,色黯有塊,小腹及乳房脹痛。察其面色晦滯,舌體胖質黯,苔白,脈沉細。婦檢發現子宮增大如孕50多天大,質硬,雙側附件正常。經B超檢查顯示為子宮肌瘤,大小約3.0×2.1×1.6厘米。
中醫診斷為氣虛血淤症,給予中藥治療,連續治療3個月。2002年12月停藥後復診,月經已正常,面色紅潤,諸症均已消失。檢查發現子宮已恢復正常,肌瘤消失。2003年3月隨訪無復發。
中成藥 如何選擇
□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婦科副教授葉敦敏
市面上有不少治療子宮肌瘤的中成藥出售,該如何選擇呢?下面介紹常用的幾種:
橘荔散結丸著名的中醫婦科專家羅元愷經驗方,筆者醫院製劑,具有行氣散結、軟堅斂澀、活血消的作用,用於各種情況的子宮肌瘤。
桂枝茯苓膠囊中醫傳統古方,用於各種類型子宮肌瘤。
宮瘤清膠囊活血化淤、消破積、養血清熱,用於血淤證明顯的子宮肌瘤。
大黃庶蟲丸攻破力強,用於體質較壯實子宮肌瘤患者。
宮血寧膠囊用於子宮肌瘤導致子宮異常出血者,本身並無消肌瘤作用。
平消膠囊抗腫瘤同時具有扶正氣作用,用於肌瘤手術後或體質較虛者。
除了中成藥,可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的中藥還有:
清熱解毒類:夏枯草、半枝蓮、貓爪草、山慈菇。
活血化淤類:莪朮、丹參、田七、劉寄奴、王不留行。
理氣散結類:青皮、香附、荔枝核、桂枝。
化痰除濕類:石菖蒲、茯苓、蒼朮。
補氣固正類:黃芪、桑寄生、桑枝、菟絲子、熟地。
軟堅散結類:生龍骨、牡蠣、浙貝、海藻、昆布。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203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