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維持正常生命運動不可缺少的生理功能。中醫認為,小兒體屬“純陽”,陽氣偏於旺盛,所以比成人更容易出汗。特別是嬰幼兒,不僅在炎熱的夏天出汗多,即使在涼爽季節,睡眠中也常微微出汗,頭部就更明顯了。這是由於他們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特別旺盛的緣故,屬於正常生理現象,不必擔心,也不用治療。


  但是,有的孩子在安靜狀態或睡眠中經常出汗很多,甚至大汗淋漓。有時還出現精神差、胃口不好等症狀,這就屬於病態了。對於這種因身體虛弱引起的小兒多汗症,爸爸媽媽可要注意了。中醫一般認為,這是因為孩子氣虛、陰虛引起的。


  (一)由氣虛引起的小兒多汗,最為常見。大多為自汗(在清醒時出汗),也常兼有盜汗(入睡後出汗,醒來後停止出汗),出汗部位以頭部、軀乾為主,並伴有精神不好,食量減少、大便清稀、軟弱無力、面黃肌瘦,手腳不溫等症狀,宜用補氣收汗的治法。


  這裡介紹幾個中醫家庭調理的藥方,媽媽可以給多汗的寶寶試一試。


  ▲選用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大棗各10克,浮小麥,糯稻根、煅牡蠣各15克煎水,分3次送服雞內金粉3克。


  ▲用瘦豬肉30克,黑豆、小麥各20克,共煲湯服食。


  ▲用何首烏10克研細末,加適量米醋調成糊​​狀,每日睡前敷於肚臍,用傷濕膏一張貼封。


  要提醒父母的是,平時不要給寶寶吃過量的寒涼生冷食物,避免氣更虛,出汗更多。


  (二)由陰虛引起的小兒多汗,以盜汗為主,出汗部位常在胸背及手足心,並伴有精神煩躁、睡眠不寧、大便乾結、口渴、面唇色紅、手足心熱,或有低燒等,宜用養陰清熱的療法。


  下面的中藥療方,媽媽可以參考一下。


  ▲選用生地黃、白芍、何首烏、麥冬、知母、黃柏、地骨​​皮各10克煎水,分3次服。


  ▲用百合10克,蓮子15克,入鍋內加適量水,用小火慢慢燉至爛熟,入冰糖15克熔化後食用,每天1次,連服數天。


  ▲用烏梅10克,浮小麥15克,大棗6枚,煎湯代茶飲。


  要提醒父母的是,平時少吃辛熱上火的東西,以防寶寶出汗更多。


  (三)還有一些患兒,既有氣虛的症狀,又有陰虛的表現,如面黃肌瘦、吃得少,大便稀、低熱、心煩、口渴等,則宜使用補氣、養陰、收汗的治法。可以選用太子參、黃芪、白朮、茯苓、麥冬、白芍、知母各10克,浮小麥、糯稻根各15克、五味子3克煎水,分3次服。症狀表現不明顯的,比較單純的出虛汗,可以酌情煎服以下單方:


  ①桂圓10枚,浮小麥15克;


  ②葡萄乾10克、糯稻根15克;


  ③太子參15克、大棗10枚;


  ④黃芪10克、大棗10枚。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363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