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臨床常見病對脾胃的影響


  脾胃居於中州以灌四旁,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於人體的生命活動關係甚大,所以引起脾胃發生疾病的機會也比較多,無論外感、內傷,皆易導致脾胃疾病。如遇飲食失調、勞倦過度、七情內傷,或六淫外襲,或誤治所傷等因素,損傷脾胃升降、運化、受納等功能,使陰陽氣血失去平衡,則會釀成疾病。內傷諸因容易導致脾胃病,固不需言,而外感之邪也能導致脾胃病,並且還常因波及脾胃而使病情加重,這是脾胃學說中病因病機中的一大特點。如《傷寒論》、《溫病條辨》兩部外感病專著中,就有很大比重的脾胃病。同時,肝、腎、心、肺也皆可影響脾胃而釀成疾病。其中尤其是肝,最容易影響脾胃,有的稱為“木乘土”證,這也是診治脾胃病時應該注意的。


  二、調理脾胃對治療危重病的作用及意義


  “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因此,升降出入是臨床急危重症病機的關鍵。其病發於外者,先因於中焦脾胃虧虛,衛氣不足,營氣不充,營衛失調,以致外邪乘機內侵,留滯於表,出入失常而為外感之疾。更有“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者。病發於內者,有邪毒熾盛,內陷於中,或情志失節,飲食所傷,意外中毒等造成脾胃受傷,中軸不運,升降失常。升多而降少者,臟腑功能多偏亢,氣血陰陽逆亂,臨床多表現為上盛下虛,本虛標實之證,甚則氣升而不降,血逆而不下,暴至血脈阻絕,或氣機壅閉而病見厥逆、卒中、薄厥、卒死等危象,終則真氣脫洩而夭亡;降多而升少者,臟腑功能偏衰,三焦水道不通,氣血陰陽虧損,故臨床多表現為臟腑、氣血的虧虛,甚則出現五臟之衰,危及胃氣敗亡,水穀不進,或氣衰失攝,陰津消亡,必死無疑。故臨證所見之危重證候,關乎胃者,必以胃治,不關胃者,亦當時刻不忘胃氣這個根本。俾後天資其生源,中氣斡旋得複,頑疾始有轉機。


  三、顧護脾胃方法在危重病患者治療中的應用


  顧護脾胃在危重症治療的過程中有著重大的意義,筆者現就我院急診中心在應用“顧護後天之本”思想指導臨床治療心肌再灌注損傷、膿毒症、肝損傷過程中的體會試述如下:


  1.心肌再灌注損傷


  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療技術日漸成熟,使冠心病治療上有了很大進展,臨床再灌注綜合徵的發生率也隨之增加,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甚或危及生命。心肌再灌注損傷可歸屬為中醫之“胸痺”、“心悸”範疇。長時期心肌缺血缺氧直接導致心肌失養而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氣虧虛。缺血期間局部心肌血脈流行不暢,血液不能正常循行,再灌注之後,因心氣虧虛,運血無力,終致血行瘀阻。故本病主要病因為心氣不足、營氣不周,屬本虛標實之證,虛多實少,氣虛血瘀是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基本病理變化之一。本病病位在於胸背。胸乃心肺之廓,二臟共主血氣之運行,心肺虛弱,則氣血運行不暢。心乃脾之母,心陽不振,導致脾氣虛弱。脾主運化,脾胃虛衰,運化失職,無以滋養心陽,是“子病及母”。肺乃脾之子,脾胃虛弱,水穀精微不能上輸,則可使肺失所養而成鬱滯。心肺之陽虛,乃由脾胃之先衰引起,治療中應注意補脾胃、建中氣,予黃芪、人參可補脾益肺,昇陽益氣,使清升濁降。年老腎衰,腎陰不足,則不能滋養五臟,可引起心陰內耗。心陰虧虛,心陽不振,又可使氣血運行失暢。治療中常加用五味子,入肺、腎、心三經,可生津滋腎,寧心安神。


  2.膿毒症


  膿毒症是嚴重感染、嚴重創(燒)傷、外科手術後常見的並發症,可導致膿毒症休克、多髒器功能障礙綜合徵,現已成為臨床危重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對膿毒症的中醫干預治療多以傷寒、溫病為基礎,以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為基本辨證體系。我院急診中心通過對大量的臨床患者觀察發現,許多膿毒症患者都存在著不同程度脾胃虛弱的表現。根據《內經》“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的理論觀點,效法東垣,在治療的過程中註意顧護患者的胃氣,“注重後天之本”,運用化瘀扶正、通腑和胃的方劑往往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已明確胃腸道是激發炎症反應的“策源地”,曾被稱作“多器官衰竭的發動機”,這一點與中醫注重調理脾胃功能的觀點是一致的。嚴重膿毒症臨床表現虛實夾雜,證候多變。臨床之中應通補並舉,辨證而施,常用人參、黃芪、五味子之類以益氣健脾扶正。補益之劑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重則欲速不達,反致虛弱更甚。輔以厚朴、砂仁、荳蔻以通腑和胃,佐以苦參、公英、連翹、茵陳等苦寒瀉火之品,同昇陽降火相反相成,解毒瀉濁,以助胃氣升發,諸藥合用,使扶正不斂邪,可共達益氣扶正,通腑瀉熱之功。


  3.肝損傷


  肝臟是一個多功能臟器,很多因素都可造成肝臟功能受損,其病理變化也極為複雜,臨床中治療起來比較棘手。中醫學認為引起肝損傷的病因多為感受時邪或飲酒過度,或情志失調,或久病體虛等。病機變化主要為濕熱邪毒蘊結脾,肝膽失疏,脾胃不健,氣滯血瘀,脈絡失和,肝腎陰虛所致。金匱有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說明了肝病治胃的重要性。肝病治胃,主要有降陽明以治木橫和益胃陰以抑肝強之不同。選方用藥,以金匱“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為指導原則。本人在臨證中體會該病病機錯綜複雜,很難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須謹守病機,治療上順應恢復肝臟生理特性,截斷逆轉肝髒病理性改變,以解毒、瀉濁、化瘀、散結、固元多法並用方可取效。依據臨床病證不同自擬寧絡護膜養胃合劑、保肝益胃合劑、解毒抗炎合劑、護胃固元合劑分證而施,取得良好的療效。


  總之,在危重患者臨床治療的過程當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往往是決定疾病轉歸與預後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在搶救治療危重患者的過程中應勿忘顧護後天之本,常可事半功倍,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預後。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356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