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風寒濕等六淫邪氣侵及人體,瘀阻關節,經絡不通,故而出現肢體關節疼痛,寒在經脈,故遇寒加重,關節怕涼,手足不溫。對於此類的關節疼痛疾病,多選用溫經痛絡、散寒止痛為大法,內服外治的方法皆可應用。

  外治法主要是通過刺激人體皮膚上經絡的穴位以達到治療的目的。經絡內屬臟腑,外絡於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將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運行氣血以營養全身,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得以保持協調和相對的平衡。

  近3年來,北京中醫醫院特色醫療科在三伏期間對腰腿痛等冬季常見的關節疼痛疾病,採用自製的“關節貼”穴位貼敷,取得一定療效。從大量病人反饋情況看,此方法療效確實,方法簡便,不失為治療腰腿關節痛的好方法之一。

  病例選擇標準:依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風濕痺的診斷標準,選擇符合痛痺、行痺證候分類,以肢體關節疼痛、怕涼為症狀特點的病人,納入病例選擇範圍。

  “關節貼”藥物選擇:由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桂枝、雞血藤、威靈仙、白芥子、乾薑、蜂蜜等共24味中藥組成。

  其中桂枝辛甘溫,用於風寒濕痺、肩背肢節酸痛,祛風寒濕邪,溫經通絡,溫陽散寒而緩解疼痛。《本經疏注》雲:“能利關節,溫經通脈。”雞血藤苦微甘溫,舒筋活絡,用於關節酸痛,手足麻木,肢體癱瘓等風濕痺痛,對於血瘀血虛皆可應用。《本草綱目拾遺》言其“壯筋骨,已酸痛,治老人氣血虛弱,手足麻木,癱瘓等證”。威靈仙味辛、咸、溫,祛風濕,通經絡,辛散溫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經脈,既能用於祛風濕,又能通經止痺痛,凡風濕痺痛、麻木不仁,無論上下皆可用,為治療風濕痺痛之要藥。白芥子辛溫散結,通絡止痛,用於痰濕阻絡所致的肢體關節疼痛、麻木等證。乾薑辛熱,回陽溫中散寒。

  貼敷用藥多屬熱性、陽性,陽虛者用補虛助陽藥,內寒凝重者用溫裡祛寒藥。將中藥貼敷於治療穴位可使陽氣更旺,能夠通過經絡調整全身的陰陽氣血,可激發陽氣、鼓舞正氣、祛除病邪、提高免疫力,達到祛除體內陳寒的目的,並為機體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疾病好發季節不易被外邪所傷。

  貼敷時間:每伏貼三天,連貼三伏,共貼9天為1療程。

  貼敷穴位:

  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棘突下,是督脈代表穴之一,別號百勞,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相交會最集中的地方。針灸甲乙經》即言大椎為“三陽督脈之會”。故大椎內可通行督脈,外可流走於三陽,除能調節本經經氣外,還可以調節六陽經經氣。瀉之可清瀉諸陽經之邪熱盛實、通督解痙;補之可壯全身之陽、固衛安營。正是因為大椎在督脈上的特殊地位,臨床上取用頻率非常高,其防治疾病的病種幾乎涉獵到臨床各科,是治療疾病、保健強壯的要穴。

  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主治虛損腰痛,脊強反折,遺尿,尿頻,泄瀉,遺精,白濁,陽痿,早洩,胎屢墜,五勞七傷,頭暈耳鳴,癲癇,驚恐,手足逆冷。

  膝眼穴取屈膝位,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有活血通絡,疏利關節的功用。主治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對於腰腿關節痛除選擇上述穴位外,還可以視具體情況選擇阿是穴、鶴頂穴、梁丘穴、腎俞穴等。

http://www.lzyysw.com/zhongyi/detail/4171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老師(修理人) 的頭像
    鄭老師(修理人)

    鄭老師拍打按摩刮痧、腰腹部瘦身推脂、滑罐瘦身資訊搜錄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