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頸椎病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儘管許多學者認為頸椎間盤退變是其發病的根本原因,但實際上頸椎間盤退變僅僅是其發病的直接病因,或稱二級病因,引起頸椎退變還有許多重要的一級病因。肌肉組織的異常在其發病中的作用與頸椎骨質和頸椎間盤一樣不容忽視。
頸肌是高度複雜、靈活、協調的肌群,具有鮮明的生理病理特性。
(1)靈敏而肌力小。頸肌肌束小而薄,故其肌力小。反應靈敏,對風寒濕邪及炎症反應敏感。早期充血、水腫,痙攣疼痛,晚期出現疤痕攣縮,肌力減退。肌力小則不能承受過激的運動和外力。
(2)靈活而耐力差。頸肌肌腹長,肌鍵短,除項韌帶外缺乏強有力的緻密肌腱,多以肌筋膜附於骨突處,機動靈活,舒縮自如,能高度協同地完成頭頸部各種運動,但耐力差,不能長時間超負荷工作。
(3)協同而易失衡。頸肌在頭頸肩之間呈複雜的多層次立體交叉分佈。頭頸的任何動作均靠雙側的伸肌、屈肌共同協調運動。任何局部出現損傷,易影響整體的協同―致,導致頭頸運動功能障礙。
(4)多重神經支配,毗鄰重要神經血管。頸肌多接受來自多根脊神經的神經纖維支配。頸肌痙攣、急性炎症水腫可直接壓迫、刺激毗鄰的神經、血管,也可影響頸神經的前、後支。臨床上可既有頸肩、上肢的皮膚淺感覺障礙,又有運動功能障礙,肌力改變。
頸肌病變原因
1.慢性勞損。這是一種長期的超限負荷,長時間低頭是引起慢性勞損的重要原因。
2.天氣因素。寒冷天氣可使頸肌內血管收縮、血流降低,妨礙組織的代謝和廢物的排除,出現滲出、水腫、粘連等病變。
3.感染炎症。頸部急慢性感染時,炎症直接刺激並累及頸肌,出現痙攣、壞死、纖維化、肌力減退。
4.退變。隨年齡增加,頸部神經肌肉反應性降低,頸肌易出現勞損和痙攣。
5.精神因素。駕駛員、危險崗位和高壓力工作人員等,精神長時間高度緊張,肌肉緊張血管收縮,頸肌缺血易出現病變。
6.頸肌急性損傷。損傷局部水腫、滲出、充血,肌群痙攣,治療不當或反復發作而出現病變。
7.其他因素。如神經肌肉性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均可使肌肉退變、肌力減退。
生物力學失衡
生物力學研究證實:頸椎的正常生物力學平衡破壞可導致頸椎病。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包括靜力平衡及動力平衡,前者是指頸脊柱的兩柱或三柱結構,後者為椎外肌肉或肌群維持和調節平衡的作用。動力平衡失調可改變頸椎間盤正常的力學狀態,加速其退變,在維持頸椎動力平衡中,淺肌群較深肌群重要。急性損傷、勞損、炎症、天氣、精神過度緊張及不良生活習慣等因素造成的肌力改變均可導致頸椎的動力平衡失調,若長期得不到糾正,即可影響頸椎靜力平衡的穩定,造成整個頸椎的功能紊亂,穩定性喪失和生理弧度改變,引起――系列相應症狀。在頸椎病發病機制中,頸椎動力性平衡失調出現早且較靜力性平衡失調重要。失去靜力平衡,頸椎的變化比較緩慢;而失去動力平衡,頸椎即不能維持其正常的功能,並且動力平衡可以補償靜力平衡。正常自然體位狀態下,頸椎處於最佳受力狀態,長期低頭位改變了其原有的內在應力平衡,長時間的累積作用造成頸椎失穩、大中血管牽拉變形或受壓影響血供,也可加速椎間盤退變,最終導致頸椎病。
祖國醫學的認識
頸椎病歸類於“痺證”、“項強”、“頸筋急”、“頸肩痛”等範疇,強調肌肉軟組織在頸椎病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靈樞・五變》雲:“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痺”,《濟生方・痺》亦云:“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痺也”,外受風寒邪氣,痹阻經脈,氣血不暢,筋脈失養,發生本病。《素問・宣明五氣論》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視、臥、坐、立、行太過超過生理限度,成為致病因素,使頸部肌肉勞損。《理傷續斷秘方》有“勞傷筋骨,肩背疼痛”的論述。《證治準繩》雲:“頸項強急之證,多由邪客三陽經也,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多屬血,右多屬痰”,認為頸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導致力學失衡引發頸椎病。《類證治裁》雲:“頸肩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經氣鬱不行,宜散之”,太陽經循肩背與頸連,其氣鬱結,氣血循行受阻,營衛不得宣通,不通則痛;氣滯血瘀、血脈不通,久之失養,筋脈不榮,不榮亦痛。故《雜病源流犀燭》雲:“筋急之原由血脈不榮於筋之故也”,《內經》亦云:“脈弗榮則筋急”。《張氏醫通》雲:“有腎氣不循故道,氣逆夾脊而上,致頭肩痛。或觀書對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長期低頭伏案,頸部負荷過度可致頸椎病。《證治準繩》雲:“頸痛頭暈非是風邪,即是氣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閃及久坐而致頸項不可轉移者,皆由腎氣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認為諸如閃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勞損因素均可阻遏氣機,氣停血瘀痰阻,筋脈失養,導致頸項疼痛,清竅失養形成頸椎病。
頸肌在頸椎病中有重要作用
導師中國中醫科學院孫樹椿教授認為,頸椎病的病因病機複雜,頸肌在頸椎病發病和治療的每一階段都發揮著重要作用,開始可能是病因,最終又是症狀的體現者。頸椎病初發症狀多為肌性症狀,如頭頸肩背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查體見頸肌緊張度增高,椎旁、肩胛內上角肩胛間區壓痛,影像學檢查頸椎不同形式的移位,多由頸肌痙攣或攣縮等長期的不良應力使頸椎內外平衡失調造成。頸椎特有的枕下肌群損傷痙攣引起枕寰、寰樞關節失穩,壓迫和刺激椎動脈和枕大、小神經,引起頸性頭痛、頭暈。枕頸部壓痛點常位於枕下肌群的附著點。提肩胛肌勞損引起上位頸椎失穩,肩胛內上角壓痛明顯:菱形肌勞損引起下位頸椎及頸胸交界處失穩,肩胛間區壓痛明顯,這也是臨床上引起肩背痛的最常見最直接的原因。斜角肌痙攣表現為肌束呈條索狀,頸部旋轉側屈受限。頸肌易感受風寒濕邪,易受周圍炎症的影響。部分頸臂痛患者發病時合併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頸肩酸痛不適“項背強幾幾”。頸肌痙攣觸診呈條索狀、結節狀,壓痛明顯。頸肌慢性勞損在其起止點多出現骨質增生,觸之有硬結,酸楚不適。
孫老師指出,在頸椎病的臨床治療中,應始終堅持筋骨並重、動靜結合和整體觀念。頸肌既是一個整體,又是一個局部,恢復生物化學平衡和生物力學平衡,對發揮其生理功能有重要意義。通過正規的推拿手法、醫療體操、理療、藥物等手段改善頸肌的營養代謝、肌力、肌張力狀態,常獲較好療效,所以應引起足夠重視並加強基礎研究。http://www.lzyysw.com/baojian/detail/5217
來源:老中醫養生網 http://www.lzyysw.com/
任何轉載或轉貼都應註明真實作者和真實出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