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養生學的調理肆時食養(1)》由中醫養生網收集、整理、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blogbee.net/newshow.asp?thread-5-181.html


分析,對祖國醫學中四時養生的思想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四時食養"的概念.認為祖國醫學在飲食上十分重視氣候變化與人體的關係,隨著四時氣候溫熱涼寒的變化,飲食的性(寒熱溫涼)、味(酸苦甘辛咸)及種類亦應隨之變化.並提出了"四時食養"的具體方法. 
  所謂四時食養,就是根據四季的變化,而 ​​從飲食方面進行養生學的調理。這是我國古代人民根據我國四季不同情況總結出來的經驗。
  對於一個沒有明顯四季氣候變化的地區來說,對四時食養也許無須那樣嚴格要求,比如,四季如春的旅遊勝地夏威夷;終年積雪的某些北歐國家,或赤道附近的熱帶國家,似乎無須那麼講究四季食養,因為他們那里四季並不分明! 
  在養生學裡,最早提出飲食要適應四時氣候變化而相應做些調整的,當推《黃帝內經》。這些我們在前面所講的關於“因時制宜”的內容裡,業已提到。在那裡,《內經》只是提出一些原則性的內容,包括作息制度、居住條件等等,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裡,就包括有調整飲食,以適應季節變化的一些內容。
  直到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相當明確地提出了四季飲食的注意事項。他提得比較系統一些,其中有些個別內容,比他早幾百年的漢代醫家張仲景也涉及一些。例如,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說過“春不食甘(一作肝)”的原則,意思是春天的時候,不要吃甘味的食物,或應少吃一些。但他沒有說出其中的原理。《千金要方》則更詳細地提出了這方面的原則,要求“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短短兩句話,說明了較多的問題。首先,它與《金匾要略》的作法不同,以前要求少吃甘味食物,而現在提出要少吃酸味的、多吃甘味的食物。其次,它說出了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那就是為了“養脾氣”。後來人是這樣分析的,即春天時,陽氣開始升發,萬物、樹木均開始萌發並逐漸茂盛,甘味食物能幫助升發春天陽氣。為什麼要少吃酸,原來,按照傳統的觀點,肝臟在五行中屬木,木在春天是亢盛的;而五味中的酸又分屬於肝,如果多吃酸,則肝氣更旺,肝木過盛,就會去克脾土,影響人體的消化機能。甘昧屬於脾土,所以春季應該多吃甘味飲食,加強脾胃功能,以抵禦亢盛的肝的壓制。
  同樣的道理,《金匱要略》要人們在夏季不要吃動物心臟。中國民間素有臟器療法的治療概念,即吃什麼補什麼。吃心當然會補心,而夏季時,正是心氣旺盛的季節,如再補心,那就會引起心火過盛,造成病態,並影響到其他臟器的健康。後來的《養生書》就這樣指出:“夏至後秋分前,忌食肥膩餅、油酥之屬,此等物與酒漿瓜果,極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確實如此,夏季天熱,消化能力已受到影響,因此,不能再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吃那些油膩難於消化之物,否則容易變生各種疾病,這也是很在理的。根據同樣的道理,古人認為其他季節在飲食方面應當注意的是:
  秋季要少吃辛味的,多吃酸的食物。這是因為秋季肺的功能旺盛,也易陷於失常,如吃辛味過多,辛入肺,會加重其病症發生的機會。如果多吃些酸味的,就能加強肝臟的機能,因為酸是入肝的、助肝氣。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澤其燥。”也就是要多吃二些潤澤油質的食物,以使秋天的燥氣得到克服。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這一類食物倒可多吃一些。
  再說說冬季,應該多吃苦味的、少吃鹹味。這是因為冬季該是腎臟機能旺盛的季節,咸入腎,如果過食鹹味,則會造成腎的機能過度亢盛而陷入病態,且影響到別的器官如心臟(水克火),嚴重時出現驚悸、心跳、甚至水腫。苦入心,所以多吃些苦味食物,加強心臟的機能。
  值得注意的是吉代把每一季的最後18天歸屬脾土,四季共72天,均由脾土所主。這樣,每一個臟器都主一年中的72天,人們把脾的72天稱為四季土神。如果脾有病,容易影響及腎臟(因土克水,而腎正好屬水)。因此,古人認為每季的最末18天都應多吃鹹味食物,以加強腎的功能。
  從上面敘述的“四時食養”來看,古代在這方面似乎有些機械,因為它是用五行生剋的理論來提出和解釋這個問題,而五行生剋這個問題我們在前面已提到,含有一定的機械循環論的傾向。在實際實施時,古人並沒有如此機械地執行,而主要是根據每個季節的具體情況,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調整。但我們也絕不能忽視,我國的具體情況是,絕大部分地區是四季分明的,四季的氣候特點就是溫、熱、涼、寒。由於這個特點,我們就不能不根據食物的寒、熱、溫、涼的性質,來做適當的處理和調整。在大熱天裡,如果你仍然沒有節制地吃大辛大熱的食品,如龍眼、荔枝、狗肉、羊肉、麻雀肉、鹿肉,還有那些煎炸炙煿的炸品,以及糯米、燒酒,那麼,人體必會發生一些燥熱上火的病症,輕則影響日常生活節奏,重者會得病。同樣,如果在大冷嚴冬的日子裡,多吃雪梨、西瓜、冬瓜、銀耳、綠豆、兔肉等,也很容易引起一些寒涼的不舒服症狀,甚至下泄腹痛。
  我國民間常常保留一些與季節相適應的季節性食品。如,夏天人們就會多吃綠豆、涼粉皮、西瓜、黃瓜、涼瓜、涼拌豆腐、苦瓜、絲瓜等等;到了冬天,多吃一些辛溫性質的食物,包括辣椒、茴香、桂皮、胡椒、姜,肉類則可多吃些羊肉、狗肉、鹿肉等溫性的,有助於發熱升散陽氣,抵禦寒冷。平時,我們可以多了解一些食物的性質,把那些特別熱、特別涼的食物記下來,不要在酷暑熱天吃溫燥物,在嚴冬吃寒涼物,就比較符合中醫四時養生的原則了。另外,對一些性質比較平和的食品,在四季均無大忌,可以四季常吃的,也可以記下來。如水果中的菠蘿、檸檬、橄欖、大棗、花生、蓮子;菜類中的蓮花白(南方稱高麗菜)、洋蔥、黃花菜、山藥、甘藷、胡蘿蔔、木耳、香菇、蘑菇;動物類如雞蛋、豬肉、鴨肉、鯉魚、桂魚等等,都是四季可常吃的。
  在這裡值得提一下我們的祖先極力推薦的一種四季咸宜、老少均合的食品——粥。古人把它稱為食物中的“極品”,不論病人、健康人、老人、婦孺及成年人,均可一年四季常用。古人認為大米“補脾胃、益肺氣之谷”(《本草經疏論》)。自古以來,專門為米粥而寫的“粥譜”、“粥記”、“粥經”不計其數,對之極為推崇,譽為“代參湯”,窮人的參湯。如張耒的《粥記》中就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古人甚至在病人身體衰弱,或在發生熱性病之後,各種食物尚在禁忌之列的時候,仍然推薦食粥,以保養胃氣。如張仲景《傷寒論》中治感受風寒,服用桂枝湯時,還要病人服薄粥以保養胃氣,抗禦病邪哩。
  我們的祖先從林林總總的食物中選擇出粥品為四季咸宜之食品,在其中適當加上其他各種配料,做成各式各樣的粥品,以適應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季節、不同性別的人的飲食需要。粥品已成為我國人民飲食養生學中的上品,有百利而無一舍。宋代著名文人陸游的《食粥》詩可以為證:
  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鄭老師(修理人) 的頭像
    鄭老師(修理人)

    鄭老師拍打按摩刮痧、腰腹部瘦身推脂、滑罐瘦身資訊搜錄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