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季養生的中醫養生學原理解析》由中醫養生網收集、整理、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地址:http://www.blogbee.net/newshow.asp?thread-5-194.html


中醫養生學有幾千年的歷史。《夏季中醫養生》從夏季的特點及養生原則、夏季的精神養生、夏季飲食調攝、夏季生活保健以及夏季的運動鍛煉和夏季易感染疾病及對策等方面,給出了一個可行的健康養生指南。
  中醫病因學說
  漢代名醫張仲景後世尊其為“醫聖”。他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說“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後世以張仲景的這段話為基礎,將病因概況為三大類,即外因、內因、其他原因。外因包括六淫和癘氣,內因包括七情所傷、飲食失宜、勞逸過度,其他因素包括外傷和病理產物性致病因素。
  外因———六淫,“六淫”即風、寒、署、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六淫的概念源於“六氣”,六氣是指風、寒、署、濕、燥、火六種自然界的氣候變化,在正常的環境下是不會致病的。只有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包括六氣太過(如夏天熱極、冬天寒極),六氣不及(如夏天不熱或冬天不冷),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應溫而反寒,冬季應寒而反溫),氣候變化過於急驟(如驟冷、驟熱)等,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從而使人發病,這時六氣就變成六淫。
  夏季易感邪氣
  署為夏季的火熱之邪,是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署邪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只在夏天發生。署邪純屬外邪。
  (1)署為陽邪,其性炎熱
  署為夏日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 ​​署為陽邪,那麼署邪傷人,多會出現一系列熱性的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口渴、舌紅、脈象洪大等。
  (2)屬性升散,傷津耗氣
  署為陽邪,陽會呈現出向上、向外的狀態,即升散。所以,當署邪侵犯人體時,人會頭暈、心煩,甚至突然昏厥,這就是中暑。向外,是說署邪多從皮膚毛孔侵犯人體,導致毛孔開洩,大汗出。汗屬於人體的津液,汗出過多則會導致津虧液傷,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大汗不僅傷津液更傷心氣。“氣隨津脫”,所以夏天大汗後會出現心慌、氣短、乏力的症狀。
  (3)署多挾濕
  夏季的最後一個月成為“長夏”,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而潮濕,如果署邪常兼挾濕邪侵犯人體,而此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多喜歡待在涼爽的地方,如長居空調房,並貪食生冷,所以發病特徵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還常見四肢無力、胸悶、噁心嘔吐,大便溏洩或不爽等濕邪內阻的症狀。
  小心濕邪
  濕為長夏主氣。濕邪為病,有內濕、外濕之分。外濕是由天氣多雨、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居處潮濕之地等外在濕邪侵入人體所致;內濕則是指由於或先天就屬於脾陽虛損體質,或過食生冷損傷脾氣,使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導致水濕挺聚在體內,形成一種病理狀態。a、濕性重濁 ​​,人體感受濕性之後也會出現“重”的表現,比如頭重如裹,如負重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等症狀。“濁”,即穢濁,是人感受濕性之後會有穢濁不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產生。b、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濕邪是體內不不能正常代謝的水分,水屬陰,故濕為陰邪,所以容易損傷人體陽氣,就會阻礙氣機,影響肝、脾、肺、胃、大腸、膀胱等一系列臟腑的氣的升降運動,出現氣短、煩悶,小便短澀不利,大便排除不暢等症狀。c、濕性黏滯、彌散,濕邪的性質為黏膩停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濕邪侵犯人體出現的病症多黏滯而不爽,比如濕積腸胃,可見大便黏膩而不爽,如夏季腸炎、菌痢;濕積為痰,就會出現痰黏,胸悶;濕阻膀胱,會出現小便淋瀝不盡。二是指濕邪為病,多纏綿遺留在人的身體上不易離去,病程較長或反復發作,如濕溫病、慢性濕疹等。d、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濕邪為病,最易侵犯人體的下部,因為濕與水同類,火炎上而水流下,故濕邪有下注特點,正如《黃帝內經》中說的:“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天人和一”是中醫養生的指導理論,人要和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在《素問?四季調神論》中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人體陰陽和自然界陰陽變化是相一致的,人應在春夏時節保護體內陽氣的生長,在秋冬之時保養人體的陰氣,使體內陰氣得以收藏。在一年四季中,夏季是一年裡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對於人來說,此時是新陳代謝旺盛的時期。
  在談到夏天如何養生時,汪綺石在《理虛元鑑》裡指出:“夏防暑熱,又防因暑取涼,長夏防濕”,這裡再清楚不過地指明了夏季養生的基本原則: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濕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夏季陽氣散發於外,相對來說體內陽氣反而不足,這時如果過於形寒飲冷,就容易傷害陽氣,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就是告誡人們夏季不能過於貪涼,否則可能導致很多疾病。
  盛夏之時,與五臟中的心相應。暑邪傷人易導致煩躁、心悸失眠、頭昏目眩等心神不寧的症狀。此時可適當吃一些清熱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溫天氣帶來的暑熱,又能清泄身體產生的內熱,也可服用辛涼散發或甘寒清暑的中藥,如菊花、薄荷、荷葉、金銀花、連翹,以利心火、散暑熱。
  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即長夏,與脾相應。這個時候天氣悶熱,陰雨不斷,空氣中濕度較重,人比較容易感受濕邪,一旦脾陽為濕邪所遏,就會產生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大便稀溏、四肢不溫等症狀,要防濕邪侵襲,長夏的飲食原則易清淡,少油膩,少甜食,要以溫食為主,不要太寒涼,可在飯菜中多放些薑末;此時宜於食用薏苡仁赤小豆粥、冬瓜赤小豆湯等起到健脾利濕的作用。
  夏季“防因暑取涼”,如《內經》裡所說“春夏養陽”,那麼如何顧護人體的陽氣呢?
  首先要謹防冷氣病,是指由於人們久處冷氣環境下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而老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症狀更加明顯。
  鑑於上述情況,人們在酷暑一定不要貪涼,尤其註意腹部的保暖。室內外的溫差不宜太大,室內溫度不少於25攝氏度;入睡時,最好關上冷氣機;冷氣房裡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常使室內空氣與外界空氣流通;當在室內感覺 ​​有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裡其次要防止飲冷無度,小孩脾胃嬌嫩,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飲料等,糖分又高,極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長期食慾不振、腹痛、大便異常等症狀,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經期、產後更要注意,過食生冷不僅傷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宮寒症,甚至影響生育
  遠離癘氣
  癘氣,是一類具有很強傳染性的病邪。明代名醫吳又可在《瘟疫論》中提到:“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濕、非署,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就是說癘氣是一種自然界的毒癘之氣,與普通的六淫邪氣不同,它具有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發病較急、病情嚴重的特點。
  癘氣的發生是很多原因共同導致的結果,包括氣候、環境、飲食及社會因素等。氣候因素,就是指天氣的反常變化,例如酷熱、嚴寒、久旱、洪澇等;環境及飲食因素,是指空氣、水源、食物等受到癘氣的污染。
  夏季是癘氣流行的季節,所以,人們在夏天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防暑但不能過分貪涼,注意飲食的衛生,調理好自己的情志,才能遠離癘氣的侵害。
  夏季養心健脾
  夏季人體受暑熱侵襲後導致出汗過多,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此時人又多貪食冷飲,體內易產生寒濕之邪,影響脾胃。而生薑有溫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飲,其中的薑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覺神經,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消化功能。生薑還能刺激小腸,使腸粘膜的吸收功能增強,從而起到開胃健脾、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顯著改善食慾。
  特別是,一些人經常在滿身大汗後馬上直吹電風扇或空調,貪一時的痛快,這樣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益。因為出汗時毛孔是張開的,寒邪可以直接損傷人體陽氣,人們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風寒感冒的症狀。而夏季過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瀉便溏等傷寒脾胃的症狀,這時及時喝一些生薑水,溫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緩解上述症狀。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中工作的人,夏天可以不妨經常喝點兒薑水來養護陽氣。
  中醫認為:“夏屬火,其性熱,通於心,主長養,署邪當令。”是說心在五行中屬火,火熱之邪最容易損傷心,常導致心病,如有心神不安、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心神不寧的症狀,所以夏季宜注重養心。多吃一些清熱解暑的食品,既能清解夏季高溫天氣帶來的暑熱,又能清泄身體產生的內熱。
  但夏季不應恣食生冷,《孫真人衛生歌註釋》中說過:“盛暑之時,伏陰在內,腐化稍遲,瓜果園蔬,多將生痰,冰水桂漿,生冷相值,克化尤難”,意思是,夏天炎熱,陽氣宣發在外面,陰氣就被鬱於體內,如果吃了過多生冷的瓜果蔬菜,就會使寒濕盛於體內,不容易被脾胃消化。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說,夏天出汗多,飲水多,胃酸易被沖淡,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消化功能減弱致使食慾不振,這時,若適當吃些冷飲,不僅能消暑解渴,還可幫助消化,促進食慾,有益於健康。但如果不加以節制就容易損傷脾胃陽氣,不僅違背了“春夏養陽”的原則,還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吃薑溫胃
  夏季人體受暑熱侵襲後會導致出汗過多,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此時人又多貪食冷飲,體內易產生寒濕之邪,影響脾胃。而生薑有溫胃的作用,可消除胃中的寒飲,其中的薑辣素能刺激舌上的味覺神經,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過神經反射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消耗功能。生薑還能刺激小腸、使腸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強,從而起到開胃健脾、促進消化、增進食慾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顯著改善飲食。
  特別是,一些人經常在滿身大汗後馬上直吹電風扇或空調,貪一時的痛快,這樣對身體有百害而無一益。因為出汗時毛孔是張開的,寒邪可以直接損傷人體陽氣,人們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等風寒感冒的症狀,而夏季過食生冷也容易造成胃脘冷痛、泄瀉便溏等寒傷脾胃的症狀,這時及時喝一些生薑水,溫脾胃,散寒邪,很快可以緩解上述症狀。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中工作的人,夏天不妨經常喝點兒薑水來養護陽氣根據中醫理論,夏季屬火,而夏季的一個特殊階段稱之為“長夏”,又單屬土,所以夏季養生需注意以下三個根本措施:
  1.限運動。雖然氣溫較高,但仍要顧護人體的陽氣。亦即常說的“春夏養陽”。陽氣是人的動力,隨季節和日月的交替變化而產生一定的波動,夏季陽氣旺盛且常浮躍於外,反易被外邪折傷,如大汗則亡陽。換言之,在炎熱的夏季,一般不宜進行大量運動,運動之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營養物質。
  2.睡足覺。立夏之後,北半球陽光照射充足,日照時間延長,加之氣溫升高,人的睡眠會減少。有睡眠障礙的人則更易加重,輾轉難眠,或夜臥不安。中醫講夏季宜“早臥早起”,順應節氣。若夜晚不能早睡,中午適當的午休仍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調整。夏季早起進行適度的晨練,是最佳的安排。
  3.調飲食。當進入盛夏時節,氣溫高且濕度大,給人以悶熱難耐的感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長夏。長夏在五行中屬土,與中醫五臟之脾臟相應,而脾最惡濕喜燥,所以長夏多患脾胃病,出現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脾胃虛弱的人,應及時調理好飲食,營養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負擔,可以少食多餐。夏季動輒出汗,使人口渴,但要注意不可在飯前大量飲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飲,反之,極易損傷脾胃,導致慢性脾胃疾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鄭老師(修理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