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手腳冰冷,皮膚乾燥,容易生病。到底冬季如何養生才能維持健康的身體保持最佳的狀態?不少人都喜歡通過“茶療”方式進行養生。微微健康網小編今天向各位女性朋友推薦的就是適合冬季保健的養生茶配方,7款冬季養生茶配方,從內調節需要保養的身體,是女性保健美容必不可少的日常茶飲。
一、活血補身養生茶配方
材料:黑豆100克、蘇木10克、紅糖適量、清水700ml。
方法:1、將黑豆用清水洗一下,瀝乾水分後備用。
2、在鍋中加入適量清水、蘇木和黑豆,將黑豆煮熟後取出蘇木和黑豆。
3、之後再加入適量紅糖,將其攪拌融化後即可食用。
功效:在經期後期或經血量少時引用這道茶,可以呵護虛弱的身體。黑豆可抗擊衰老,在《本草綱目》中記載到黑豆對延緩衰老、治療腰膝疼痛很有效果,另外,想補腎、烏髮的女性也可以經常引用這道茶。黑豆的營養價值與黃豆不分上下,藥用價值高於黃豆。
小貼士:這道活血補身茶有不易消化的特點,所以消化功能較差、尿酸、通風患者不宜過度食用。
二、補血養生茶配方
材料:綠豆30克、紅棗30克、紅糖適量、清水500ml。
方法:1、把綠豆和紅棗清洗乾淨後瀝乾水分備用。
2、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將綠豆和紅棗下入鍋中,以大火將其煮熟後轉為小火,煮到豆爛。
3、加入適量紅糖,過濾殘渣取湯汁飲用。
功效:如面有菜色可每天引用一杯,半個月就能擁有好氣色。縁豆清涼解渴,具有清熱消暑、利尿、潤喉止渴、明目降壓的作用。
小貼士:因為綠豆性涼,所以脾胃虛寒,有腹瀉情況的患者不適宜經常食用。另外,因為綠豆會產生脹氣,所以消化功能較差的人也不宜過量食用。
三、消炎明目養生茶配方
材料:黃豆30克、桑葉15克、清水700ml。
方法:1、將黃豆、桑葉清洗乾淨後瀝乾水分備用。
2、鍋中加入適量清水,下入洗好的黃豆和桑葉,以大火煮沸騰後,轉為小火慢熬。當豆煮爛後即可關火,過濾掉殘渣,取湯汁飲用。
功效:消除急性結膜炎帶來的紅眼,可飲用此款養生茶。黃豆植物中的肉類食物,黃豆中含有的卵磷脂和多種維生素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經常食用黃豆,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老年癡呆症和女性更年期等症狀。另外,黃豆含有的豐富蛋白質,更被人們稱作是“農地中長出來的肉類食物”。
小貼士:黃豆含有較高普林,所以痛風、尿酸過高的患者不宜過量食用,在痛風發作時不要食用。黃豆較不易被消化,所以消化功能較弱的人也要適量食用。黃豆中的胰蛋白酵素抑製劑會產生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所以建議一定要煮熟後再食用。
四、消斑補臟養生茶配方
材料:黑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豆漿200ml、牛奶200ml、蜂蜜適量。
方法:1、把黑芝麻和核桃仁清洗乾淨後,研磨成粉末。
2、把豆漿和牛奶倒入鍋中煮熱。
3、再把研磨好的黑芝麻、核桃仁粉加在豆漿牛奶中,攪拌均勻後再加入適量蜂蜜即可飲用。
功效:每天飲用消斑補臟養生茶,可起到淡化雀斑、滋潤肝肺的作用。芝麻是抗衰老食品,芝麻按顏色可分為白芝麻、黑芝麻、金芝麻,功效也各有不同。芝麻小小的身軀卻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
小貼士:芝麻性燥熱,因此有熱燥性咳嗽、咽喉腫痛、皮膚瘙癢、腸胃炎、牙痛者不宜食用。
五、脾胃保健養生茶配方
材料:松子2顆、花生5顆、核桃3顆、烏龍茶2克、熱水250ml。
方法:1、將鬆子、核桃、花生清洗乾淨後備用。
2、將花生炒熟去皮,在壺中加入烏龍茶,用熱水沖,去除雜質後倒出水分。
3、將鬆子、花生、核桃研磨成粉末。
4、再把研磨好的粉末倒入烏龍茶壺中,加入開水, 悶2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健脾胃功效,對於食慾不振、脾胃虛弱的人有調理改善作用。松子具有滋養、美膚、長壽的功效,含有大量植物性蛋白質、脂肪油、維生素e,具有防癌、抗老、增強身體抵抗力的作用。
小貼士:松子熱量較高,所以想要減重的人不宜食用,另外有腹瀉、咳嗽的患者不宜食用。
六、清熱解毒養生茶配方
材料:絲瓜200克、茶葉5克、食鹽少許。
方法:1、先將絲瓜洗淨切片,並加少許食鹽,再加水適量。
2、將茶葉以沸水沖泡5分鐘後取汁,倒入絲瓜湯內即可。
3、每日1劑,不拘時飲服。
功效: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利咽。
用於治療急慢性咽喉炎和咽癢不舒、扁桃體炎及支氣管炎、咳嗽等症。
七、補中益氣養生茶配方
材料:取少林藥局靈芝茶一袋,約2.5g。
方法:將少林藥局靈芝茶放於茶具中,加入適量開水輕輕搖勻,5分鐘後即可飲用。
功效:增強免疫,抑腫瘤,補中益氣,又加強筋骨,能連結青春,白嫩肌膚。
微微健康網:秋冬季節是養生的最好時節,保健養生不斷研發創新出新的方法,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以上就跟是小編為你推薦的冬季養生茶配方。讓你在家中簡簡單單自製冬季養生茶,為健康過冬加分。
http://www.vivijk.com/jk/201212/326040.html
來源:http://www.vivijk.com 微微健康網
特別聲明:本站醫學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及醫療的依據轉載本站文章請註明出處
留言列表